共检索到 146 条数据
-
媒介融合下“非遗”微纪录片的创新 2020-06-01
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传承问题,非遗传承人正在慢慢老去,城市化进程加速了非遗载体的瓦解,主导新媒介话语权的年轻人崇尚享乐……这些情形给人们敲响了保护非遗、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警钟。与此同时,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有越来越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电视节目或纪录片出现在大众视野,从中可以发现,微纪录片在制作、记录、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具有一定的创新与优势。
-
文旅融合下的沙坪小镇湘绣非遗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2020-06-01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顺应新时代发展、适应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要战略举措."非遗+旅游"是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发展趋势,促进文化与旅游的相互融合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新机遇、注入新动能.基于此,分析当前长沙市沙坪小镇湘绣发展的现状,针对湘绣非遗旅游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从游客需求角度不断创新,以"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为原则,探索促进文旅融合开发的新思路,以期为更多地方的"非遗"与旅游融合开发提供参考
-
让非遗与旅游“亲密接触”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以洛阳文峰塔非遗文化产业园为例 2020-06-01
洛阳文峰塔非遗文化产业园位于洛阳古城,是洛阳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的一期工程,为河南省重点PPP项目,园区占地面积70亩,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园区以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填充,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传承为主题,尝试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道路,将园区打造成为中原乃至全国最大规模、非遗产业化最为集中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非遗活态传承基地。园区自2017年4月开园以来,经常是游人如织,每逢节假日,更是人山人海。目前,园区引入国家、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余项,创造就业岗位3000多个,接待游客600万人次,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成为洛阳市乃至河南省文化旅游新亮点。
-
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 ——以靖江蟹黄汤包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是当前备受关注的一个研究与实践领域,其一方面,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使文化创意产业焕发生机,为文化创意产业及其经济建设注入丰富的元素。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与学习、思考,以靖江蟹黄汤包为例,对其非遗制作技艺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进行总结、分析、探讨,以期能为我国各类非遗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提供参考。
-
浅谈县级非遗保护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以华坪县为例 2020-06-01
国内国际非遗法规等政策的出台和非遗相关政府机构的组建与改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然要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本文就如何实现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作了初步的研究探索。
-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2020-06-0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当今体育产业迅猛发展,市场细分和各产业交叉融合、互促发展趋势下的必然结果。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特别是基于“体非遗”进行深度旅游的提出和发展,为“体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新的发展渠道和机遇。二者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彼此资源和市场的无缝、有机衔接;其融合、互促发展的有效动力体系为:“体非遗”保护迫在眉睫的助推力、“体非遗”旅游挖掘开发成功案例的引擎力、国家宏观政策的有力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压力、文化产业发展的拉力、深层次旅游需求提高的驱动力;其交叉融合发展的路径主要有:挖掘开发性融合、深度体验性融合、创意创造性融合、多功能性融合四种路径。
-
文旅融合背景下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2020-06-01
当前,文旅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重庆市非遗保护和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梳理了重庆市非遗保护和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意见建议,希望可以更好地促进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融合发展
-
文旅融合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以安徽省公共图书馆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公共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宣传上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文旅融合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界应在理念和方法上加强融合、合作和创新,在收集、制作并保存非遗文献的基础上,采取讲座、展览、培训与研学游相结合的多种方式,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