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41)

共检索到 41 条数据

  • 永州表演艺术类非遗的新媒体传播现状及问题研究 2020-06-01

    在联合国 “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我国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中,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占有50%以上的数量。表演艺术类非遗的传播与发展显得迫切且必要。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为表演类非遗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发展空间。本文分析永州表演类非遗的新媒体传播现状,寻找其存在的问题,试图为欠发达地区非遗新媒体传播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 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中心小学 龙灯会:进入课程 2020-06-01

    非遗项目解读杨镇"龙灯会"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最早是祭祀活动之一,随着时代的推移,渐渐演变为娱乐乡亲、增加节日气氛的活动,虽然在功能上有所改变,但是龙灯会的技法、套路、伴奏的鼓谱都沿袭了数百年,演变而成现在的杨镇龙灯会表演形式,以适应民间表演的需要。其传承、沿袭的轨迹清晰明了,具有历史保护价值。2007年6月20日,杨镇一街"龙灯会"被列入北京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对传统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以北京丰台区三路居新善吉庆开路会为例 2020-06-01

    三路居新善吉庆开路会是北京丰台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学术研究价值、生活实用价值以及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传承制度的革新、表演器械的改良、招式动作的创新、媒体平台的运用、海外影响力的拓展等进行研究,指出开路会这种传统非遗技艺在传承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提出对传统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2020-06-01

    基于点格局分析、核密度分析、热点聚类等方法,以中国4批次3 140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分布模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1)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呈聚集分布态势,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2)从类别来看,表演艺术类聚集于京津冀与冀鲁豫、长三角、粤闽沿海、湘鄂贵地区;传统手工艺类聚集在长三角、陕晋交界、京津冀地区;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类聚集在长三角及黄河下游地区;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类主要分布于京津冀地区;社会实践、仪式与节庆类多分布于东南沿海。(3)从批次来看,前两期非遗项目较多;后期更重视经济不发达地区非遗项目的开发。(4)非遗项目的两个分布高核区分别位于京津冀和长三角。(5)非遗分布趋向于地势比较平坦、气候温暖宜人、水资源丰富、阔叶林为主的平原和低山地区,以及历史文化悠久、民族聚居、经济较发达区域。

  • 讲述不平凡的“非遗”故事 ——杂技《土陶情》创作构思 2020-06-01

    传统杂技表演主要靠惊、险、奇的技术动作博得观众的惊叹和掌声。那么,将传统杂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结合表演,将发生怎样的观赏效果呢?如今,由四川自贡杂技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新创作的杂技节目《土陶情》,就实现了“杂技+非遗”的完美演绎,该节目在2019自贡市荣县春晚上一经亮相,便喜获成功,摘得组委会颁发的精品节目奖。

  • 春天,淮阳向世界发出邀请 2020-06-01

    世界非遗聚淮阳,春风十里等你来。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周口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3月8日至4月7日在河南省淮阳县举行。一年一度的羲皇故都朝祖会同期进行。本届展演活动以“保护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创造美好生活”为主题,以陕西、青海、河北、四川、内蒙古等10个省、自治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表演类项目为主,主要表演形式有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曲艺等,展演分6场,共有35个项目参加展演活动,其中世界级项目3个、国家级项目18个、省级项目5个,市县级项目9个。

  • 芝兰之香当久远 ——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谈昆曲传承 2020-06-01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昆曲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昆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北京大学为昆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为什么昆曲在非遗中的地位如此重要呢?笔者为此采访了国家级非遗项目昆曲的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昆剧团前团长、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先生,他曾荣获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五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第十三届“文华表演奖”、上海市文化艺术“杰出贡献奖”,有“小俞振飞”之美誉。

  • 在孩子的心里留下文化的印迹 2020-06-01

    幼儿教育:很多人似乎对非遗有所误解,或者说理解上较为单一,您可以先帮我们厘清这个概念吗? 王春燕: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