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6 条数据
-
民俗艺术数字影像档案记录与理论研究 2020-06-01
重庆已有多项少数民族民俗艺术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相关主管部门已对列入非遗的民俗艺术项目进行了影像记录,但这些影像资料大多只是作为资料储存,研究者难以享用成果。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影像记录设备的普及,影像不应成为一种档案封存,而应充分发挥其记录、传承、传播功能优势,使重庆少数民族民俗艺术获得最大限度的保护和传承。本文从影像档案记录研究的价值与意义角度出发,探讨民俗艺术影像记录档案化的方法。
-
论“非遗”保护中影像记录的作用与思考研究 2020-06-0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传数量巨大,种类多样,文化内容丰富.如今"非遗"却面临是一个十分尴尬的局面,即是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的传承者老龄化、传承人数量较少.如何更加全面的传承"非遗",利用数字影像记录方式,充分发挥其客观记录真实性,已经成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性记录的重要问题.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对未来相关工作开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记录到消费中的伦理问题*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记录、保护、研究、传承到消费的过程中,一个常常被忽略的问题就是伦理问题。本文首先陈述所提倡和遵从的伦理原则,强调将学科伦理与日常生活中做人的伦理结合起来,特别是在保护非遗中的记录阶段,然后,以对非遗的影视记录为例,分别论述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列举涉及伦理和价值观的学科事例,并具体说明对非遗传统的影视记录中,在理论和技术层面都需要注意的伦理问题。本文希望抛砖引玉,尽早建立符合中国社会和学科特点的伦理规则,特别是在民俗学和文化遗产研究领域。
-
影像记录中的“技—忆”留存 ——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综述片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文化根脉得以延续的重要要素;而传承人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承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关键。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口述片、项目实践片、传承教学片等三个文献片和一个综述片的制作。这些作品具有地方性与历史性并存、学术性与完整性并行、艺术性与原生性并举等显著特征。通过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的影像记录,使传承人的珍贵"技—忆"得以长久留存,有助于其多样性传承和传播。
-
侗族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有声记录研究* 2020-06-01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传承人老龄化、继承人断档、民俗活动逐渐消失,无不体现传承的举步维艰。人在史存,人无史亡。以现代媒体技术对侗族非遗传承人口述史进行有声记录、保存和利用,刻不容缓。
-
“非遗”人类学纪录片的叙事研究 2020-06-01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保护已迫在眉睫。"非遗"人类学纪录片的"非虚构"影像呈现与聚焦"非遗"文化的特性为"非遗"文化影像化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阐释了"非遗"人类学纪录片概念并总结出线性叙事结构、平行叙事结构、"根茎式"叙事结构三种叙事方式。
-
浅谈影像记录对“非遗”抢救保护的重要性 ——以苏州制扇为例 2020-06-01
当今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被重视和保护,对于即将消失的技艺和传承手法,如何保护记录使其传承下去成为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好的影像记录手法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尤其重要,如何真实、清晰、流畅地记录"非遗"制作过程也值得深思。本文对影像记录在抢救保护"非遗苏州制扇"过程中的重要性做了分析探讨。
-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浅析 2020-06-01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以下简称国家级传承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持有者、掌握者和践行者,具有公认的影响力和从业水平,是他们所持有或掌握的该项非遗项目得以存续的关键所在。对这一群体的保护尤其是对年迈体弱的老艺人的抢救性保护就是对该非遗项目所采取的最主要的保护措施,他们的身体、智慧、职责、爱岗敬业程度直接关系着这些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生死存亡。本文从国家着手开始实施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背景、意义、目的等方面出发,浅析此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