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4 条数据
-
姜慧:非遗保护要"见人见物见生活" 2020-06-01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著名建筑学家、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曾这样说。虽然历史斗转星移,但无论是秦砖汉瓦、唐诗宋词,还是甲骨竹简、民居壁画,文化遗产作为先人智慧的结晶,见证了中华文化历史,承载着民族文化记忆,蕴藏着民族精神基因。根深方能叶茂,源远造就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齐鲁文化的‘根’与‘魂’,它们告诉人们齐鲁文化来时的方向,也必将照亮未来的去路。”山东省文化厅非遗
-
纪录片《传承》第二季中少数民族的文化记忆与意境营造 2020-06-01
纪录片扮演着文化记录者的角色,利用影像的力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视觉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其成为文化记忆的重要文本。纪录片《传承》第二季共记录了35位非遗传承人的故事,其中,分布在黑龙江、贵州、新疆、内蒙古、西藏等地的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共有14位,充分展示了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文化底蕴与传承魅力。一、文化记忆的维度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文化记忆不单是对经典文化的符号化表征,还代表着人们对特定族群文化的集体
-
活在民间的“阿诗玛”——云南叙事长诗《阿诗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玉芳访谈录* 2020-06-01
传承人简介:王玉芳,1942年12月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宜政村,被称为"活在民间的阿诗玛"。2006年,叙事长诗《阿诗玛》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王玉芳被命名为《阿诗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也是目前惟一健在的《阿诗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玉芳从小向父母学唱《阿诗玛》,年纪轻轻,就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金嗓子"。46岁时,参加了石林彝族自
-
南来北往 中华情 2020-06-01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历史发其源,文化铸其魂,文化遗产中蕴含着城市的精神基因,隐藏着"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发展密码。非遗保护作为留住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举措,对特色城市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城市的灵魂。辽宁与广东、香港、澳门同样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上博物馆、古迹、遗址等文旅资源,蕴含着浓浓的民族文化情愫。
-
凤箫动天地 鱼龙舞千年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承载着悠久历史、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今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在福建福州举办。从本期开始,本刊与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推出“传承”栏目,集中展现福建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非遗资源。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与思考——以山东省栖霞市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和地区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体现着一个地区的智慧和文化蕴涵,对提升区域知名度,打造城市靓丽名片具有重要作用。山东省栖霞市是胶东农耕文化、道家养生文化等的重要发祥地,孕育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了解全市非遗传承发展情况,助力打造最具胶东风情的文化展示区、产业聚
-
青藏川交界地区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2020-06-01
川北、藏东及青海南部地区,是我国西部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信仰交互的杂居地区,这里的文化遗产在多元因素中创造和发展,是当地民俗风气、文化特征、生活方式的典型代表,是古老先民传承至今的民族记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秉承了作为世界性命题和传统性延续的特点②.2017年6月10日“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主办,活动旨在推动新时期非遗保护与传承理念的深化,为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指明方向.为深刻掌握青藏川交界地区非遗的传承现状,探寻更有利于该地区非遗传承与发展的途径,本文以非遗的本真性、完整性和特殊性保护原则为理论向导,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和半结构性访谈法对青藏川交界地区的文化遗产及传承人展开了探访和分析活动.
-
“运河记忆”惊艳呈现 2020-06-01
日前,由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和天津市西青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承办的第三届“运河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在西青区杨柳青古镇运河岸边隆重举行。此次活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艺术凝魂聚力,让运河两岸的非遗传承者充分展示风采,用非遗技艺传承文脉,充分彰显“留住灿烂文明,祝福伟大祖国”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