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5 条数据
-
后工艺时代文创设计的教学思考——南京艺术学院文化创意设计专业毕业创作评述 2020-06-01
后工艺运动的概念是马克·雷曼(Mark Lyman)于2007年提出的观点。相对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作室手工艺运动,后工艺在当下的艺术实践中,超出了原来手工艺定义的局限。今天的手工艺专业越来越具有复杂的智知性内涵,同时还需要对新材料进行不断实验与探索,与艺术、设计相互交叉。在近十年后工艺的浪潮中,国内院校里的手工艺面貌与国际趋于同步,其具有独立的价值观而非设计或艺术形式下的材料替换。同时,南京艺术学院(简称"南艺")的文创设计方向面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文化创意产业的热潮,在教学上有了更多维度的需求,在设计教学与实践中打通了艺术、设计、科技、经济等学科的壁垒,多学科交叉、共享,并准确把握了自身学科语言,以寻求新时代所需求的教育模式。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转译探究 2020-06-01
目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转译的途径。方法从文化传播和创意设计的角度出发,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视觉化设计之间的关系,结合天津葛沽宝辇会非遗项目,论述用现代视觉设计语言转译非遗传统文化内涵的途径,试图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找一条可行的视觉传播表现之路。结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需要视觉传播手段,可以通过符号化的现代形象、地域性产品包装、交互性传播界面3种设计途径进行转译,这对传承本土的非遗资源与推动国际化视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基于服务设计的非遗手工艺APP设计研究 2020-06-01
研究服务设计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APP设计。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的非遗手工艺传播所面临的困境及其APP现状。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运用服务设计方法,提出构建"趣缘社区与产品定制服务"的非遗手工艺APP设计策略和实践。运用服务设计思维,设计以"趣缘社区与定制服务"为核心的"寻坊"非遗手工艺APP。以兴趣为核心构建虚拟社区,将趣缘社区与定制型服务结合,以实现多方共创非遗手工艺文化与衍生品,为非遗手工艺类APP的设计提供新思路。
-
惠山泥人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研究 2020-06-01
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山泥人的活态保护与传承,可以从文化传播和创意设计的视角出发,在分析惠山泥人的视觉特点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探究"非遗文创"——惠山泥人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策略,以此在文化保护和创意传承之间架起一座行之有效的现代视觉表达桥梁。
-
南京绒花的现代设计创新研究 2020-06-01
南京绒花是用天然蚕丝制作而成的传统手工艺品,以装饰品形式出现,用于礼仪事项、民俗节事以及日常生活中。由于制作工艺复杂、制作成本较高等原因,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近年来发展形势却不容乐观。梳理南京绒花的发展过程、款式及设计、制作工艺,并通过当代设计及审美语境,从设计方法着手,将传统元素活化,为传承并弘扬非遗文化提供可参考依据。
-
基于可拓符号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再设计研究 2020-06-01
针对苗侗木制民居的部件创新设计,提出基于可拓符号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元素(以下简称非遗)再设计研究。首先,从符号学传播理论方面分析非遗艺术符号与非遗设计符号的区别;其次利用可拓变换方法将非遗艺术符号转换为非遗设计符号;最后,提出基于可拓感性优度评价方法对非遗设计符号进行评价。文章以苗侗木制民居的吊柱设计为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
基于老北京非遗推广与创新的品牌化视觉设计趋势研究 2020-06-01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产品品牌化对于产品价值的提升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老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的品牌化定位要充分理解非遗文化内涵,只有深入挖掘其文化渊源与内涵概念才能找到适合的品牌定位。打造品牌,书写品牌文化,树立其独特形象,提升非遗产品的附加价值。老北京非遗的品牌设计要根植于文化,抓住本质,不断挖掘其内涵,对传统符号的研究以及对传统视觉的再设计是值得持续研究的主题,以发展、发现的眼光看待设计,把设计当作一个持续的过程,才能更好地发掘老北京非遗品牌设计的可能性。
-
“姑苏琴韵”主题丝巾创意与设计 2020-06-01
苏州评弹是一种流行于江浙一带由评话和弹词结合而成的曲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弘扬评弹非遗文化,特设计"姑苏琴韵"为主题评弹系列丝巾产品。本设计提取评弹里的琵琶、小三弦等主要元素,选取茶馆为场景,运用亮色系,构图采用中国方圆式,方正式,多层次结构幅面设计丝巾,达到评弹文化传承和创意结合新产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