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4 条数据
-
玉林非遗文化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历史的体现,文化的象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世代相传的形式,曾与群众工作生活密切相关。如今,随着现代化、智能化的迅猛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面临失传,甚至被人遗忘,仅有限的一部分有幸得到保存。在今天,如何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保护并创造性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化创意产品作为弥合历史和文化的方式,既是现代与传统沟通的桥梁,也是非遗文化跻身于现代消费市场的新方向。
-
“非遗”所思 2020-06-01
感受非遗色彩,领悟传承真谛。自人类造物伊始,色彩就与艺术相伴相生。色彩是民间造物中的重要组成因素,色彩的运用受传统文化、地域环境和礼制的制约,既尊崇于传统"五色观"的精神内涵,又具有深厚的传统民族文化底蕴。绘就"五色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传统的中心思想、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造物色彩取向研究 2020-06-01
自人类造物伊始,色彩就是与艺术相生相伴的。色彩是非遗中民间造物的重要组层因素,不仅受众于视觉,还受到传统文化、地域环境和礼制的制约,既尊崇于传统"五色观"的精神内涵,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本文将从色彩意向、色彩选择条件、色彩语言规律三方构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造物的色彩取向体系。结合民艺学的相关研究系统完善民间设色理论,透视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相关问题,也为当代设计提供了完备的民间设色理念。
-
罗珺:推动非遗产业创新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2020-06-01
身穿精美彝族刺绣服装,头戴一顶马缨花般鲜艳的彝绣帽子,在全国两会现场,罗珺的身影格外显眼,总能吸引代表委员和媒体的注意,这不仅是作为彝族这一少数民族代表的身份象征,罗珺也想通过全国两会展示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让更多的人了解彝族刺绣,推广和宣传彝族刺绣。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彝族刺绣非遗传承人、云南省刺绣工艺大师、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法人的罗珺,自从记事起就开始做刺绣,特别是近十多年来,这位勤劳的彝族女性一直为彝族刺绣的保护传承工作和做强做大彝绣产业而奔走忙碌。自从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每年全国两会,她都带来关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方面的议案和建议,2 0 2 1年,她同样带来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促进乡村振兴的建议》和《关于加快"后疫情"时代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两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