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91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915)

共检索到 2915 条数据

  • 东北三省跨界民族非遗产业化发展道路研究 2020-06-01

    东北三省有五个跨界民族。在"一带一路"国际贸易、供给侧改革和兴边富农十三五规划等有利经济发展的环境下,从国际视角出发,五个跨界民族非遗产业化新的发展道路是: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拓展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合作发展;政府提供信息平台,市场调节、社会力量为主;打造个性化高端精品、发展创意产业。东北三省跨界民族非遗产业化是实现跨界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之一,是部分人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东北三省软实力和国际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经验与反思——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工作解析 2020-06-01

    2015年4月,文化部启动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工作,广东省迄今已开展了30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及16位省级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史记录工作。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深入思考了如何将抽象、无形的活态文化转化为标准化的客观文化呈现,实践了让非遗持有者主动设计和参与记录过程、并深化和反思了抢救性记录成果的传播和应用等问题。广东省非遗抢救性记录所秉承的理念和实践,旨在于保护和激发传承人的活力与自信,从而更好的实现非遗本身的活化和传承,其根本指向是普通大众,最终目的是非遗自身的良性传承与发展。

  • 《黔山独秀》作品阐释 ——浅谈电视节目与传统民族文化 2020-06-01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长久以来都是各个媒体的热门选择题材,但是许多知名、大型媒体制作的纪录片、栏目等的选题对象往往都是一些著名的风景名胜,人文典故,名人名事等。而我在我的个人作品《黔山独秀》中选择了“花灯”“背带”“盐酸菜”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主要题材,主要是想体现一些较为冷门的非遗文化因为没有得到及时广泛的保护和推广,许多非遗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而这篇文章则主要着重于如何用节目来展现非遗文化艺术的精美以及探讨它们荣誉兴衰的原因。

  • 浅谈践行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定义仍然存有分歧,在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界定和补充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都是过去人们给予现代人的宝贵财富。非遗与人类息息相关,它的产生和发展都由人类社会所主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个概念的提出源于20世纪末人们意识到需要尽快对非遗进行立法性质的保护。而在非遗保护这条道路上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我们在保证非遗最本质的特点以外,要实现践行非遗保护的有效性,以及为未来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非遗。

  • 基于“非遗”传承机制——诠释传统武术发展之路 2020-06-01

    文章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濒危的传统武术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高校教师问谈法、概念分析法,逻辑推理法等方法对我国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进程进行挖掘整理,进而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武术传承和保护的发展困境和不足。研究结果认为:保护所"认可"的传承人成为保护传统武术的重中之重。据此,研究建议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策略,增进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进一步把非遗中传统武术的保护与传承提到我们的视域范围中。

  • 渝东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像档案保护对策研究 2020-06-01

    渝东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像档案保护对策有摸清家底,按非遗项目分类建档、资金到位,提供保护的物质基础、配备人员,按标准对其进行管理、随时检查,及时发现管理中问题等四个方面。

  • 非遗青狮舞美名扬四海 2020-06-01

    国级非遗青狮是揭阳一张响当当的名片,过去20年间,青狮从一项仅仅流传于本土的民俗,一步步登上国际大舞台圈粉无数。在这个过程中,青狮代表性传承人孙淑强付出大量的心血。2018年,孙淑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这一位为青狮而生的传承人,他与青狮之间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 课堂教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的探索——以珠海市三灶民歌为例 2020-06-01

    在国家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举措中,将非遗文化引进高校的课堂教学,可谓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手段和途径。这一措施将辐射到更多的下一代接触和认识到祖国的文化瑰宝,传承民族精神。本文以珠海市三灶民歌为例,在教师团队深入三灶地区进行生活体验以及对"三灶民歌"的老艺人们进行采访后,就三灶民歌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相关的收集和整合,进而就如何将三灶民歌引入学校的课堂教学做出了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