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15 条数据
-
“非遗工作”与“非遗传承” 2020-06-01
当我们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传承"二字是最常出现的词汇之一.在笔者看来,传承至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项目延续和项目传承人"授徒传艺",另一是指政府部门"非遗工作".二者的目标、责任、实施、成果等种种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如果我们对二者之间的区别认识不清、模糊混淆,就会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偏差甚至损害.
-
浅观群众舞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用 2020-06-01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而留存到现代的文化财富。现代的"非遗",如何保留遗迹的自然状态和真实性而减少人造的成分,如何体现民间性而减少官方性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方向。此时群众舞蹈作为一门兼容并蓄、紧跟时代步伐的艺术,对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达,传承与发展,都具有其积极的作用与意义。
-
传承+创新,可拉动千亿级市场 2020-06-01
从高大上的收藏品、民俗展演到路边摊的工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显然是一块金字招牌,彰显着“遗产”的稀缺性,成为各地企业和资本眼中的金矿,并试图用商业手段进行一场救赎。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走出博物馆,借助互联网,衍生创意设计,从展览品变成消费品;告别手工作坊的“自娱自乐”,朝着产业化、品牌化的模式过渡。保守估计,非遗市场化在传承与创新的摇摆、平衡间,非遗拉动的是一个千亿级市场。从高大上的收藏品、民俗展演到路边摊的工艺品,“非
-
非遗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理念和方法研究 2020-06-01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深入开展,非遗文化产业发展也是如火如荼,而各类文化创意产品则正是这项产业中的主力军。因此有必要对该类产品的设计理念和方法进行探讨,使产品获得市场认可的同时,成为新的非遗传承者,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
技术创新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兼论我国数字博物馆的发展 2020-06-01
近几年,国内的数字博物馆发展势头迅猛,众多数字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建立起来。而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正需要这样一个数字化平台,三校者的结合可谓势在必行。分析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博物馆的结合状况,首先,数字博物馆的发展,在内容、形式上都做到精雕细琢,使参观者初次见到便留下深刻印象。第三校,非遗博物馆的经营管理人员应注重对相关信息的更新,努力拓宽接收信息的渠道并保证其畅通。第三,非遗数字博物馆乃至所有的数字博物馆都需要进行统一领导,其运营管理也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第四,政府方面要长期发挥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
探究新形式下如何构建文化馆非遗保护工作模式 2020-06-01
做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不仅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也有助于国内外更好的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做好新形势下文化馆非遗保护工作模式的构建,将对新时期国内文化的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
-
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非遗保护专家级论坛在杭召开 如何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代,中东欧是这么做的 2020-06-01
远古的丝绸之路,是文化交流的纽带,连接着来自东方和西方的货品与风物,创造了人类文明交流的传奇与佳话。丝绸之路的驼铃不再,却留下了恒久的文化。如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也推动着沿线国家和地区在非遗文化上的沟通、对话与合作。9月中旬,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级论坛"在杭州举行。论坛以"大匠至心·手创造的文化记忆"为主题,邀请53位中国和中东欧16国文化机构的管理者、文化学者、代表性传承人与工艺家齐聚运河边,探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路与策略。
-
葛渔城·重阁会 2020-06-01
国家级非遗葛渔城重阁会在201 7年12月29日晚亮相国家大剧院,参演了2018年新年戏曲晚会,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人民献上节日的祝福。荣景玉:中共党员、退伍军人,现年40岁,廊坊市葛渔城重阁会会长,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人,廊坊市景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法人董事长。2006年河北省授予“省级非遗”单位,2008年中宣部再次命名葛渔城重阁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