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15 条数据
-
非遗保护 需要"活的原生态" 2020-06-01
从2013年开始,我用了近3年的时间寻访了济南85个古村落,了解了很多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现状,心里每每生出很多思考和感慨。思考的结果,觉得对于非遗保护来说,“活的原生态”才是最好的保护——道理很简单,一个非遗项目,一旦成为生活中不再需要的刻意表演,就会失去活力;就像一幢村里的老建筑,一旦无人居住,就会迅速衰朽。“活的原生态”,首要的意思是保持非遗项目本身在其原生环境中的生命力。比如,在柳埠有一个“黄
-
浅析荆州花鼓戏的传承——采访国家一级演员孙世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20-06-01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荆州花鼓戏孙世安项目前期工作会议在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湖北省潜江市)举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是在国家文化部非遗司指导下展开的国家级工程,是采用录像、录音、摄影等方式进行的关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文献建设和档案保存工作,以抢救为主,兼顾研究与传播的需要.经过省非遗保护中心与项目执行单位以及项目保护单位等多方的沟通和协商,针对荆州花鼓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孙世安的抢救性记录工作拟于2017年下半年启动[1].本文将荆州花鼓戏的传承作为观察点,以孙世安老师的"抢救计划"作为抓手,以荆州花鼓戏的传承情况分析当今文化传承现状.
-
非遗手工艺的当代创新转化实践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手工艺蕴含着中国文化的视觉基因和审美意境。非遗来源于日常生活,更应当回归于当代生活。如何帮助非遗手工艺重新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近年来引起多方关注的问题。新物种:非遗手工艺是一个生命体非遗手工艺在唐宋时期是国家核心的文化生产力之一,丝绸、瓷器、金银饰品等大量出口国外,建筑和字画影响了整个亚洲。当时供宫廷使用的非遗手工艺器物就是今天所谓的"高级定制",极尽华贵精美。而民间使用的手工艺生活器物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生活的智慧和地域审美特征,经过时间的考验被保留下
-
仪陇居民对南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情况调查 2020-06-01
目的:调查南充市仪陇县城乡居民对南充非物质文化的了解情况。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仪陇县城乡居民展开调查。结果:被调查者对南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情况较差。66.8%的受访者表示听说过,但是不了解;20.6%的受访者表示听说过,比较了解;但有12.6%的受访者表示完全没有听说过。 结论:仪陇县城乡居民普遍对南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情况差,缺乏宣传,有关“非遗”的活动极少,保护面临的问题多样性。在我国悠久历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博大精深,它是国民精神、历史生活、传统文化的载体与延续。因此我们需要对其有效合理的保护与开发,使其能够在当代继续繁荣发展并可以传承下去。
-
不让花边断了线——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传承“非遗”常熟花边的实践尝试 2020-06-01
常熟花边因其鲜明的地方特色、丰富多样的花色品种和精湛的刺绣技艺,被列入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代表作名录,产品曾经出口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技艺已濒临失传。
-
试析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本地幼儿园课程开发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文化的代表,是本地区幼儿园课程开发的优秀资源,也是实现幼儿园课程生活化、人文化、综合化的切入点。徐州地区幼儿园“非遗课程”的开发,应以有利于幼儿发展以及培养幼儿对地方文化的认同为目标;其内容的选择宜从架构经典模块、甄选合适内容、改造创生课程资源三方面循序渐进的进行;课程的实施路径可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主题活动中、区角活动中和游戏活动中。
-
基于GIS的湖南省湘江文化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2020-06-01
为了解湖南省湘江文化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湘江文化圈中104个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该文化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聚合型空间分布,集中在江永县、宜章县、炎陵县、浏阳市4个县市。形成了3个高级密度圈,分别是长株潭核心圈、炎陵—茶陵核心圈、南岳核心圈,以及3个次级密度圈。研究发现该文化圈体育非遗具有丰富性、二元性和兼容性等特征,其空间分布与水文、传统村落和宗祠寺庙的分布存在着相关性。
-
消费社会学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基于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个案研究 2020-06-01
本文从消费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了需要、认同与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消费满足需要,需要促进消费,同时,消费表达认同,认同决定消费”的分析框架,以杨家埠木版年画为研究个案,对其需要、认同环境进行了分析,认为人们对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传统认同已经消失或被取代,但对其非遗价值的认同却在强化。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要注重对其“需要”环境和“认同”环境进行分析,尤其要注重塑造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