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15 条数据
-
《传承与创新——广州珐琅进课堂的实践与研究》 2020-06-01
我们学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深入挖掘珐琅彩的历史文化内涵,结合本校实际,开发出校本教材《广州珐琅》系列课程,并从《广州珐琅》特色课程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把广州珐琅这一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的学习,让学生在广州珐琅工艺制作学习体验中,将"非遗"普及化、大众化,培养孩子们从小对于"非遗"的认知和喜爱,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向传统学习,从本土文化中汲取精华.
-
一个花粿,一份深情 2020-06-01
清明节做花粿是诸暨的地方习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寄托了父母对孩子的美好祝愿。虽然世界和人们的观念都在迅速变化,可人们的心里,一份牵挂从未改变。清明节前夕,老师带我们来到次坞镇古祠堂,让90多岁的"非遗"传承人俞春罗奶奶教我们做花粿。奶奶的绝活开始了!只见她先从白色的大米粉团里抓来一小团米粉,熟练地
-
奇妙芯子艺术在章丘 2020-06-01
章丘芯子是一种集“杂技之惊险、秧歌之情韵、舞蹈之美感”于一体的民间艺术,有270多年历史。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春节,属于章丘芯子队的表演时刻。成年演员抬着铁制的“芯子架”串起花步,芯童站于其上,扮演各种角色,或舞动,或倒立,或翻跟头,既惊险又优美,让围观市民领略到非遗的独特魅力。
-
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特征 2020-06-01
研究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提升以非物质文化资源为精髓的陕西省品牌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次研究主要从五个批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序分布特征、类型结构特征、地理分布和流域分布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发现:(1)陕西省各批次省级非遗均聚集于西安市,且呈现出申报成果逐渐减少的特征;(2)类别齐全但类别间差距悬殊,其中最丰富的是传统技艺类,最缺乏的是传统医药类,各类别间具有阶梯型结构特征;(3)在宏观区域以关中区域为主,陕北、陕南区域较为分散;中观市域大体上呈以西安市、渭南市及咸阳市等周边城市为集聚中心,延安市和汉中市为两个基本点零散分布的格局;其流域分布特征与研究区内主要河流的分布关系密切.
-
探寻丝路之源的传统手工艺应如何创新保护——以泥塑为例 2020-06-01
近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之中,西方外来文化的流入带来了各种其他的艺术品,并且这些外来文化深受国人的喜欢与爱戴,导致了泥塑这种传统艺术品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之中。所以,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想法,为了保护和发扬泥塑文化,其本身应该保持独特的民族性,并随着社会主基调进行创新性发展。政府应营造良好的文化传承氛围,并坚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民化。落实到民众应该响应号召,关心中华文化,积极关注非遗文化课题。
-
传统文化与山水问的"联姻"——探索酒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模式 2020-06-01
辽宁道光廿五酒作为全国唯一传承满族酿酒技艺的非遗项目,所具备的历史、文化、科研、社会价值在辽西乃至东三省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多元素文化的交融,除了满足消费者单一的饮食文化需求之外,道光廿五白酒传统酿制技艺作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项目,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纽带,在深层次的挖掘其文化内涵与经济价值同时,如何利用其成熟的产业化模式、整合社会资源,助推区域产业结构化调整,有效的与当地旅游产业对接,推动酒文化旅游向前发展,实现人文与旅游产业链相结合的模式,是值得我们考量的课题.
-
透过辽西土陶濒危失传看非遗小项目传承与保护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其传承与保护是全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其中,传承人少、流传地域狭小、影响力低的小项目,是非遗保护中的难点所在。以辽西土陶为例,需求减少、影响力缺乏导致项目失去发展动力;效益不足使传承人难以继业;工艺规范限制了创新空间。突破这些难点的路径为:调动社会资源,增强传承与保护势能;加大宣传力度,壮大受众队伍,支撑项目存续发展。
-
非遗 中国·青阳首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大展征稿启事 2020-06-01
征集内容: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用镜头记录非遗及非遗传承人故事的作品,充分立体的展现他们的社会化。通过对非遗项目及传承人进行抢救性记录,用影像保存非遗的精湛技艺,留下珍贵文化基因。征集时间: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31日(投稿须在此期间内送达)入展作品荣誉设置及稿酬:入展作品120件,稿酬各人民币800元。以上均颁发荣誉证书,可按中国摄影家协会规定累积入会申请积分。主办方将从稿酬中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