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15 条数据
-
“非遗”进校园,传承有创新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表现,更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弘扬中华“非遗”,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积极作用,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之一。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内在矛盾 2020-06-01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中文译名共同使用了“保护”一词,许多学者误以为这两种保护是同一性质,实际上其英语表述及内涵均有本质区别。前者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的基于“人类共同遗产”理念发展出来的保护制度;后者是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导的基于“私有制财产”理论建立起来的保护制度。我国在非遗保护中的杰出成就,以及在“民间文艺著作权保护”领域的踌躇不前,进一步证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理念的先进性,以及作为特定社区或群体“私有制财产”理论的局限性。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法规与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内在矛盾 2020-06-01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中文译名共同使用了“保护”一词,许多学者误以为这两种保护是同一性质,实际上其英语表述及内涵均有本质区别。前者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的基于“人类共同遗产”理念发展出来的保护制度;后者是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导的基于“私有制财产”理论建立起来的保护制度。我国在非遗保护中的杰出成就,以及在“民间文艺著作权保护”领域的踌躇不前,进一步证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理念的先进性,以及作为特定社区或群体“私有制财产”理论的局限性。
-
当下非遗研学游的思考 2020-06-01
我国是一个拥有多民族的国家,数千年的文明史和灿烂文化孕育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下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级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地位,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非遗与研学旅行得到结合,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积极组织形势多样、内容丰富的"非遗研学游"活动。学校也与非遗传承人开始互动,积极组织举办非遗进校园、现场技艺展演和知识讲座等,打造非遗研学校本课程,努力实现非遗文化教育常态化。政府和企业在各地打造
-
浅谈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2020-06-01
在我国数千年历史文化发展与积累的历程中,具有丰富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也是为后人留下的文化资源。在现代科技与理念不断得到革新的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裕固族作为我国甘肃省的一个特有民族,人口较少,却产生了较多非遗文化。本文就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展开了一系列浅谈。裕固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其主要集中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与祁连山北麓,以牧业和农业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在历史发
-
让彩扎在校园扎出灿烂的文化之花 2020-06-01
彩扎是我国民间工艺中的一种仿真艺术,早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道亮彩扎技艺是其中一个重要分支,在2010年被列为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本文旨在通过对传承意义、彩扎技艺社团课程开发与实践等方面的阐述,对该非遗传承项目近几年在浙江省杭州市闲林职业高级中学的发展现状做简略概述,为非遗文化进校园模式提供思路。
-
皮文化非遗传应该引起重视 2020-06-01
本月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日,各地有关部分举办了多种以“非遗传承,健康生活”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意在通过聚焦非遗在人民大众健康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普及非遗知识和健康生活理念,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
春已到 聊城非遗文化的守望与传承 2020-06-01
我国作为唯一没有历史断层的文明古国,礼达四海,文通天下,技巧功高之艺,口耳相授之德,随悠悠时光历久弥香。每年六月,还有专属于传统文化的节日狂欢——文化遗产日。足见国家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视。而江北水城——聊城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是过去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其保护、发展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文化自觉,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