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15 条数据
-
携手影像技术推进人文发展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对非遗项目进行记录与保存,属于十分重要的保护措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指出:“‘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其中所谓“立档”
-
他用一个“甲子”的坚持 复活久河卓舞 2020-06-01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历史铭记着雅砻河谷曾经的辉煌,铭记着青藏高原上人类文明诞生的伟大。久河是西藏山南琼结县下水乡的一个村,著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久河卓舞”从这里发源。“久河卓舞”距今至少已有1300多年历史,2014年,“久河卓舞”被列入囯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年74岁的尼玛旺久老人就是这项非遗的传承人。在他60余年的舞蹈生涯中,经历了旧西藏衣奴社会的残酷和岁月的风雨,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久河卓舞这一民族文化瑰宝的探寻和拯救,他用了一个“甲子”的生命,以梦为马,踏歌而行,谱写了一曲卓舞的壮歌。
-
非遗保护视野中彝族“梅葛”的活态传承 2020-06-01
一、彝族“梅葛”的文本表述为了保护濒临灭绝的文化传统,作为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把人类的“口头传统”作为非遗的重要内容和样式进行了表述。史诗“梅葛”作为楚雄彝族最为重要的口头传统,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研究态势分析 2020-06-0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概念的界定及研究价值我国档案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研究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这一进程同步进行的。从档案学的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已经历时十多年。从非遗档案概念和价值的研究到与民俗文化、传播学相结合,再到数字化与数据库建设,档案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的关注和研究力度还在不断加大,这也是本文对这一研究态势进行梳理的初衷。非遗档案是
-
文化馆如何开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以鄂温克旗非物质文化保护状况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体现,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背景下,要想实现文化综合性发展的目标,就必须要做好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等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文化馆作为基层非遗工作的直接保护单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工作包括针对当地少数民族以及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全面普查、搜集、整理及申报项目等保护工作.现阶段,基层文化馆如何更加有效发挥其自身作用并且全面开展非遗保护工作是目前摆在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主要任务.笔者作为长期工作在基层的文化工作者,对于工作30年的鄂温克旗文化馆非遗保护工作情况以及今后的发展有着以下分析和思考.
-
银川市西夏区: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 2020-06-01
7月19日,西夏区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及人大代表,对西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进行调研。调研组一行对非遗传承取得的成效予以肯定,针对现阶段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一要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巩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所取得的成果。二要培育创新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创作高质量作品,传播深层次文化,真正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要加大资金投人力度,践行保护理念,打造平台,创设载体,推动非遗文化产业走出去,不断提升西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
2019年十堰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在武当山玉虚街举行 2020-06-01
6月4日上午,以"非遗保护,中国实践"为主题的2019年十堰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在武当山玉虚街举行,来自十堰市各县市区的5个非遗类别13个非遗项目参加展演。展演活动包括武当武术、武当山宫观道乐、郧阳凤凰灯、武当神戏、吕家河民歌、竹溪山二黄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郧西三弦、均州吹打乐、张湾草把龙、郧阳四六句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向观众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期间,还举行"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和"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中心"授牌仪式;制做宣传展板,用图文形式展示十堰市10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和38个省级非遗项目。据悉,该活动由十堰市文化和旅游局、武当山特区管委会主办,十堰市群众艺术馆、武当山特区文体新广局、武当山特区文物宗教局承办,是全国第三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系列活动之一。
-
我看田青 2020-06-01
田青,著名音乐学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长期致力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的研究,积极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因力推“原生态”唱法、主张文化多样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有较大社会影响。2019年1月,当选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