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15 条数据
-
构建“非遗”传承共同体的策略探析 ——以江苏常州市为例 2020-06-01
在我国政府的主导下,行业、组织、学校、社区和个人多方参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非遗"传承共同体秉持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活态传承"的理念。构建"非遗"传承共同体是在政府政策支持下,依靠行业协会和群团组织的支撑,融合网络教学平台和媒体宣传平台,在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中共建共享优质"非遗"教习场地资源、传承人资源和课程资源。
-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20-06-01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区域发展、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为此,本文重点梳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产业人才培养方式现状,并有的放矢地构建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谋得新出路,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新时代下焕发新的生机。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以黄山市为例 2020-06-01
在梳理国内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文献的基础上,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为目标,通过分析黄山市非物质文化资源特征及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归纳了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体现非遗主题文化与打造深度体验空间为切入点,以"非遗+乡土文化空间"为融合手段,选取了产业基础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性强、乡村旅游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传统村落、乡村民宿集群、文创小镇、休闲农庄及乡村茶园为载体,从完善文化旅游功能与实现自我造血功能两个层面构建了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路径。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玉露在高职校园传承与创新的研究 2020-06-01
高职院校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高职院校在非遗传承与创新中仍旧还存在一定问题,如对非遗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健全的体制机制、缺乏乏非遗传承与创新的资源库与平台等。本文为探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玉露进高职院校的推广实践方法,如开设恩施玉露选修课、开办学生社团、举办恩施玉露专题讲座等茶文化活动,分析高职院校中关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玉露的传承创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
文旅融合赋能非遗传承 2020-06-01
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面临资源异质、创新缺乏以及人才紧缺三重困境,需要着力推动非遗与文旅的深度融合。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推动非遗传承发展,需要着力打造非遗文旅资源、开发旅游文创产品、发挥属地居民能动性。只有全方位展示非遗魅力,满足文旅消费者多元化需求,才能够充分释放非遗潜能,进而实现我国非遗的活态传承与保护性发展。
-
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长期积累的文化财富,也是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对外开放的窗口。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研究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有着重要意义。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对其外宣翻译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适用于非遗外宣的翻译方法具有积极的意义。
-
乡村振兴与传统工艺类非遗保护和发展路径研究* 2020-06-01
传统工艺源自乡土,手艺人是维系乡村与工艺的核心。继国家关于"乡村振兴"与"传统工艺"的相关政策相继出台后,乡村中的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了学界关注的焦点。传统工艺类非遗在发展中的困境仍然存在,传统工艺与日常生活过于疏离、工艺品的批量化同质化生产加剧、手艺人身份转变带来经营和传承的困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欠缺影响到传承人的积极性。增强"一村一品"的理念可以为乡村旅游提供思路,培育和发展非遗文化中介人为非遗保护注入活力。此外,利用网络平台和非遗扶贫空间的建立为传承人和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扩大非遗产品和精神的传播力度和广度;尝试传统工艺与科技的融合追求生态可持续性,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在扶贫工作中发挥功效。总结高校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培计划的保护和利用的经验,提出非遗进校园的必要性,通过高校职业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方式助推非遗传承人的个人发展,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助力。
-
“互联网+”非遗活态传承新模式的探究 ——以洛南县麦秆画为例 2020-06-01
以陕西省洛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画为例,对洛南非遗保护和传承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探讨当下影响制约麦秆画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利用活态传承的理念促进非遗产品的更新换代,使之更好地与时代接轨,尝试将其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相结合,构建“互联网+非遗传承”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