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91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915)

共检索到 2915 条数据

  • 新媒体生态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文化再生产 2020-06-01

    新媒体的发展对于当下持续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着直接而显著的影响。新媒体改变了非遗固有的生活语境,也改变了非遗的传承主体和传播渠道,同时不断创造着新的语境,形成了新的传播特色。尤其是资本理念下的非遗借助新媒体获得了更大的传播和再生产空间,显示出更深层面的社会文化选择问题。

  • 长江经济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时空特征及演化 2020-06-01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文化主廊道之一,集聚着长江流域主要的文化特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为主要载体,研究长江经济带内不同类型非遗的历史演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可以探索长江经济带的文化发展演变历程.利用核密度估计法以及重心迁移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内858项国家级非遗的历史演化过程研究,发现:1)非遗在各历史时期的数量高低不均,呈现出六起六伏的结构特征,总体表现出发源于远古,成熟于宋唐,鼎盛在明清的时代特征;2)长江经济带的非遗重心在两晋时期发生转向,由原来的向东北改为向西南方向移动;3)十大类非遗中除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戏剧、传统医药与曲艺类的发展具有滞后性,其余各类型非遗发展则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起伏不定;4)非遗内涵与结构大致经历了"早期依赖自然、崇尚神明—中期征服自然,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追寻艺术美—晚期凭借先进技术工艺追求生活品质,关注身心健康发展"的三个变化特征.

  • 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区域性文化空间思考 ——以西藏林芝地区门巴族、珞巴族和僜人为例 2020-06-01

    近些年,西藏林芝地区的门巴族、珞巴族和僜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采用生产性保护、表演性保护和博物馆保护三种模式,这也是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模式。然而由于人口较少民族的人口规模小,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其文化的存续空间不断压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势极为严峻。对林芝地区人口较少民族这三种非遗保护模式的利弊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人口较少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当跳脱以民族为单位的保护思路,代之以区域性的文化空间为单位来进行思考,使这三种模式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在文化空间的大环境当中互相促进,从而使非遗的保护和发展处在完整的活态"文化场"中。

  • 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文旅融合特色研究 2020-06-01

    韶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故乡,是闻名遐迩的红色圣地,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其中的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通过红色文化助力"非遗+研学"这一特色文旅融合模式,有效地推动了非物质化遗产的保护与活态传承。"非遗"研学可以提高研学旅游者非遗文化素养,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化了解湖南省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模式,寻求促进"非遗"活化的新路径。以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为例,笔者归纳出了七大文旅融合特色: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下非遗文化与红色文化相互融合、创新非遗研学旅游新形势、非遗资源展现新天地、研学教育多样化、互联网+激活非遗文化发展生命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再现非遗新样貌、文创产品凝聚文化内涵,以期为我国文旅融合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跳花棚” 旅游利用潜力评估以及开发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非遗旅游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产价值是其旅游开发的基础,因此在旅游开发时要以非遗保护为前提。为了深入分析非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与开发策略,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跳花棚"为例,运用调查问卷方法,针对"跳花棚"开发潜力进行评价,发现其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并基于此提出"跳花棚"旅游开发中要注重提高茂名一带居民的参与感,为旅游者营造良好的旅游体验氛围。同时注重"跳花棚"文化内涵的深化,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以马克思民族发展理论为视域 2020-06-01

    从问题的角度出发,以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理论为研究视角肯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价值,梳理了现代化进程中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出现的问题,从政府保护与社会保护结合、生产性保护与整体性保护相结合、赫哲族非遗传承人监管、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和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化保护传承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符合中国国情与地域特色的非遗保护道路,形成一套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体系,能够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 大运河非遗活态传承利用杭州拱墅段经验 2020-06-01

    大运河沿线分布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实现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利用,不仅是当代非遗保护的目标指向,也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关键要素。位于京杭大运河南端终点的杭州拱墅段,在探索大运河非遗活态传承利用的路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有效地盘活了与非遗相关的地方经济发展业态,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并带动了区域百姓就业,其经验对于运河沿线其他地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传承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2020-06-01

    少数民族非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传承工作高度重视,采取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在民族地区贯彻实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比例不断提高,非遗展示、展演、展览活动影响广泛,非遗数据库、传承基地及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再创佳绩,民族文旅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日益完善,少数民族非遗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有力地促进民族交融和增强民族团结,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