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915)
新闻(25)
分类筛选新闻(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915)
学术交流(16)
非遗资讯(5)
政策法规(4)
非遗名录(1)

共检索到 2941 条数据

  • 消费社会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手工技艺类非遗木雕重彩为例 2020-06-01

    从消费社会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阐释,伴随着各种物象符号生成、情感体验与实践活动。文化消费不仅满足非遗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承载着消费民俗文化的经济运作,它还像鲍德里亚所言它以一种符号化激发人们的联想,它成为有着文化符号的商品。本文研究出发点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手工技艺类——木雕重彩,以它作为现代社会的非遗与一般商品的区别,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手工技艺木雕重彩的生态环境,将木雕重彩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商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冠以非遗之名的木雕与消费联系在一起,承载着消费民俗的经济运作,突出的是经济世界的结构化原则与符号化实践,可以从多元文化与经济,非遗效应、消费社会中文化媒介传播这几个维度去解读。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基因——以宣威市“非遗”保护工作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和民族文化身份的识别标志,也是各民族抵御时间长河的侵蚀力,保持民族尊严、维系民族认同的精神纽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挖掘、传承是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以云南省宣威市为例,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持、传承提出数据和分析,以期找出当地非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

  •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特色课程的实践与思考——以非遗文化马勺脸谱校园传承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进校园,是一项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开创性举措,是培育职校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更对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乡土认同感、责任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依托课题研究,通过对徽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勺脸谱工艺走进校园、培养传承人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引导学生站在本土文化之上,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传承。

  • 中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传承研究 ——以河南“猴加官”非遗项目为例 2020-06-01

    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特有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中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猴加官"作为地域文化浓厚的传统手工艺,在当今全球文化的冲击下,该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创新,以应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对中原地区"猴加官"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分别从制作技艺、数字化保护和传播媒介等几个方面对其创新传承进行了论述。

  •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展馆的呈现 ——福州市非遗展示馆建设中的思考 2020-06-01

    文章简述了福州的非遗文化特色,探索非遗展示馆的定位和办馆理念,对福州非遗展示馆的内容选取、展陈布局和呈现形式进行论述。

  • 非遗保护 踏浪前行 --小议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现状 2020-06-01

    近年来,合肥市按照文化部及省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部署,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指导下,通过健全保护机制,全面开展资源普查,建立了"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统计表",强化各项保护措施,加强宣传普及和交流传播等,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 非遗传承:高校育人新动能——浅议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加强大学生培养管理 2020-06-01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成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成为教育行业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审美意识、创新能力和爱国情怀等。高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新动能融入到学生的培养和管理中,利用资源优势、创新有效模式、拓展实现途径,利于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

  • 非遗传承:高校育人新动能——浅议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加强大学生培养管理 2020-06-01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成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成为教育行业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审美意识、创新能力和爱国情怀等。高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新动能融入到学生的培养和管理中,利用资源优势、创新有效模式、拓展实现途径,利于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