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941 条数据
-
大运河沧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的译介研究* 2020-06-01
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不断推进,大运河沧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逐步提上了日程.以"译介学"为视角,分析了"非遗"对外传播的译介现状并进行了译介分析,通过整合人才、媒体融合等形式,以期丰富沧州"非遗"对外传播的译介形式,提高对外传播效果
-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尺度空间分布 2020-06-01
运用统计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截止2018年新疆57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新疆非遗类型齐全,以传统技艺、传统音乐、民俗类为主;传统医药、曲艺、传统戏剧类项目较为稀缺;整体地域空间分布均衡程度低,在乌鲁木齐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空间分布密度大,且形成了3个极核区,2个高度密集区,2个次级密集区.(2)大尺度空间分布受地貌分异制约,差异显著,且沿主干河流分布;中尺度空间以平原绿洲上的城市为核心;小尺度空间分布与多民族性紧密关联.(3)新疆非遗空间分布受城市化影响,与人口呈线性不相关.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基于目前传统文化保护链条断开的前提下提出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探索其传承的意义,以及传承与保护的途径。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依靠自身力量与高校学生,传承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对其进行创新性保护,不断发展。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传承与保护的意义与途径两大方面进行分析,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的对接模式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当其尝试融入产业化浪潮的过程中,却受到固有发展模式的阻碍,其中一部分非遗很难进入到产业流程,而另一部分则吸纳进新的要素、技术以及形态,逐渐发展演变成文化创意产业的全新模块.本文主要通过四个方面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创意之间的对接模式.
-
浅谈“非遗”保护与福州闽剧 2020-06-01
闽剧,又称"福州戏",有着四百多年的历史,其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剧以富有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植根于福州人民的生活中。本文研究了近年来闽剧的"非遗"保护工作,对闽剧未来发展进行思考。
-
我国职业院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述评 2020-06-01
职业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院校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当前,职业院校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展现出非遗文化传播、培养专业传承人才、开发非遗课程教学资源、建立保护基地等多种功能,开展了利用现代学徒制来丰富和完善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实践探索,丰富完善了非遗传承的院校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职业院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理论指导缺失、学生继承非遗项目热情不高、专业建设滞后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型教师短缺等困境。
-
面塑技艺非遗在烹饪教学中的传承与应用 2020-06-01
面塑非遗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是以民间师带徒为主的传承方式,但随着民间从事面塑技艺的手艺人越来越少,出现了断层危机。丰富面塑技艺的传承方式,是保护与弘扬面塑技艺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面塑技艺非遗在职业教育中的积极开展传承,成效显著,通过提炼面塑技艺非遗的发展历程,探索面塑非遗在职业教育中传承方式,对于弘扬面塑技艺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VR技术保护与活化系统构建 2020-06-01
虚拟现实(VR)技术可以依借其核心技术优势生成真实、生动的三维仿真系统,是当前国内外各领域、各行业正在积极深入研究的一种技术,可以形成"沉浸"真实环境的感受及体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尤为重要。笔者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同时结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寻求虚拟再现其"非遗"项目,对其"非遗"VR技术保护与活化系统进行构建,以期为展现、保护、活化这些民族的瑰宝提供借鉴。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再现、技术和资源系统等方面提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