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41 条数据
-
微信平台在上海高校非遗传播中的应用研究 ——以海派旗袍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无比珍贵的宝藏,凝聚并传承了数代人的知识与文化,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上海拥有众多且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蕴含着浓厚的民俗习惯,见证上海历史和文化。上海高校在传播上海非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将以海派旗袍为例,研究并实施互联网微信平台,与图书馆、课堂以及线下实践相结合,做到更为有效的传播上海本土非遗文化。
-
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的分析 2020-06-01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不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了影响,而且抑制了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及传承工作。为了使上述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和解决,需结合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来对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中存在的非遗传承人呈断层趋势、重视申报轻视保护、非遗传承人现有认定制度等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套系统、完善的对策,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推动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及传承工作,而且还可以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推动非遗传承工作的开展。
-
乡村振兴与非遗传承双重视域下的钦州烟墩大鼓研究 2020-06-01
以广西钦州灵山县烟墩大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收集材料等方法,结合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现阶段烟墩大鼓在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借助当代新媒体的力量,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对灵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推广,在发掘、传承和振兴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以文化产业链带动地方经济增长,形成特色文化产业扶贫模式,实现从"政府介入"到"乡村自救"、从"技艺失传"到"文化传承"的转换。此外,还能借助钦州自贸区发展的机遇,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通过烟墩大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产业带动灵山县全面发展,最终实现"非遗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并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的良性结合提供一个发展方向。
-
达斡尔族非遗哈尼卡手工艺特色及传承现状研究 2020-06-01
达斡尔族哈尼卡,作为一种以装饰为主要作用的民间剪纸艺术,最初是儿童游戏中的一种纸偶玩具,其制作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寄托着儿童对未来美好世界最真切的向往。现今,达斡尔族哈尼卡已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卡的传承与保护日益受到重视。文章从达斡尔族非遗哈尼卡手工艺特色及哈尼卡手工艺传承现状两方面展开研究,为哈尼卡手工艺的传承提供新思路。
-
民俗学领域非遗传承人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非遗传承人成为保护的核心与各方关注的焦点,尽管民俗学者对以故事家为代表的传承人早有研究,但传承人被置于非遗语境下,赋予了它不同于以往传承人的时代意义与特殊内涵。本文通过梳理2006年至今民俗学领域的非遗传承人研究,发现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承人概念、保护方式与生命史等方面,同时存在从政策策制度层面的思考到关注非遗影响下传承人的文化身份与社会意义、从问题探讨走向理论建构等研究特点。
-
基于工匠精神的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0-06-01
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但在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险境。本文从非物质文化传承中挖掘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客观剖析当前非遗传承人才培养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阐述非遗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提出开辟多元培养样式,探索"艺术基金扶持非遗人才培养项目""校企"、"大师工作室制"培养路径,创新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模式。
-
谈虚拟现实背景下潍坊非遗文化传承创新策略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改变,非遗赖以生存的生态文化空间发生了巨大变化,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困境。数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非遗的保护传承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在调查分析非遗发展现状和面临的瓶颈基础上,探索虚拟现实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之间的耦合途径,构建现代语境下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应用新思路。
-
皖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状调查与保护机制研究 ——以阜阳市为例 2020-06-01
当前皖北非遗传承人保护工作存在传承模式单一,非遗传承人思想较为保守、缺乏创新性,非遗传承人青黄不接,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数分布不均,对传承人的培训有"同质化"倾向,对传承人的学术研究意识不强、存在对传承人个人生命史研究不足等方面问题。对于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工作需要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等各方面的合力支持。政府应加强非遗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施行与监督,增加政府补助扶持,构建完善的传承人认定机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企业应加强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聘请非遗传承人,实现"双赢";非遗传承人个人应加强自身理论与业务学习,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加强自身创新能力培养,实现非遗艺术品创造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