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41)

共检索到 241 条数据

  • 可持续性设计 ——对非遗传承的再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综合呈现,物质文化遗产相比具有更广泛的外延和表现形式。重视和应用非遗文化,并将之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形成了当前设计领域重点关注的课题之一。可持续性设计,让传统造物智慧通过设计创新进行传承、转化和发展,使非遗传承活在当下现实生活的土壤中。

  • 非遗传承中数字媒体艺术应用探究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应用数字媒体艺术,不仅是对传统媒体形式的创新,同时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提供了新的途径。从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概述出发,分析在非遗传承过程当中应用数字媒体艺术的重要意义,探究二者在融合过程中的策略。

  • 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与非遗保护制度机制创新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有力抓手,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背景下,非遗保护面临着新的机遇,本文从非遗保护的分类方案、评估机制、基地建设、交流活动、动态传承、专项研讨、保护网络七个方面对非遗保护制度机制进行新的探索,建立京津冀有效的传承保护体系,为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与非遗保护制度提供动力.

  • 文化自觉下非遗进高校的传承路径研究 ——以漳州布袋木偶戏为例 2020-06-01

    随着社会发展,漳州布袋木偶戏承受着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巨大冲击,而在越来越强的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正逐渐在主流浪潮中占据着一席之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提出非遗进高校、进课堂的倡议。整个推动过程中,总体上呈现出一片可喜之势,但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本文以漳州布袋木偶戏为研究对象,以文化自觉为研究视角,深入研究非遗进高校、进课堂的传承路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高校教育贡献一份力量。

  • 对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的思考 ——以东莞非遗保护工作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髓,而非遗传承人作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对延续中华文明命脉、传承历史经典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故此,对非遗传承人加强保护势在必行.这几年,虽然我国已经接连出台非遗传承人保护与传承机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弊端,影响非遗传承工作的顺利开展.完善非遗传承人保护机制,必须尊重历史发展规律,加强教育引导,确保非遗传承人可以传承文化精髓,促进文化的长远发展.

  • 非遗传承人培养中现代学徒制运作模式分析 2020-06-01

    目前,我国在非遗传承的工作上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出台文件大力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抢救濒危文化,将学科建设工作和非遗传承相结合,着力培养非遗传承人。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已然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工作和任务趋势,在培养过程中"现代学徒制"模式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尤其是技能传承人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对其进行优势和运作模式分析就非常有必要性。

  • 社交网络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基于性别的视角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作为非遗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对其的研究一直以来是非遗关注的焦点。通过对现有传承人的现状和已有研究角度的梳理,不难发现从性别的角度对传承人进行研究在目前相对缺乏。尤其在社交媒体飞速发展的当下,技术赋权使得女性有更多的机会成为数字化社会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性别的视角下对非遗传承的研究就显得尤其具有价值。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在对非遗传承人的性别分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聚焦传统舞蹈,分析了非遗传承人中女性缺位的原因。同时,结合社交媒体所营造的新的传播环境,对非遗传承人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 基于口述史实践下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记忆”,在很多领域(如口头文学、表演艺术)由传承人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代代传递延续。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最重要的就是对传承人的保护。非遗传承人群体中的每个人几乎都熟悉本行业的历史沿革及传统技艺是最适合做口述史的对象。保定市作为河北省非遗大市,把口述史理论与实践方法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领域,尤其是对非遗传承人进行严格意义上的口述记录是非常适当和必要的。通过对非遗传承人口述史资料的发掘整理,使之成为在数字媒体时代推陈出新的基础平台以达到保护或者传播非遗文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