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7 条数据
-
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与非遗传承保护的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中华民族先人的智慧结晶,在文化强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伴随现代社会的发展,非遗的传承受到很大的冲击。但是通过实践表明,在职业教育下的学徒制模式里非遗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而非遗文化走进校园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更具积极意义。因此,文章以下就现代学徒制传承非遗的优势进行首要阐述,结合非遗传承现实困境的列举,继而找到现代学徒制传承和保护非遗的应对之策。
-
皖北地区非遗戏曲传承人现状调查和保护对策研究 ——以阜阳地区为例 2020-06-01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当前皖北地区非遗戏曲传承人保护方面,仍然存在着非遗传承人后继乏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识薄弱以及保护制度较为机械化等一些问题。因此,必须创新非遗戏曲传承人的培养方式,培育公众和非遗传承人的文化自觉性以及建立较为完备的非遗戏曲传承人保护机制,以推动皖北地区传统戏剧的健康发展。
-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业院校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大多是以口传心授为主,难以实现规模化、系统化的发展,因此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业院校非遗传承人培养,强调工学结合、多元化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非遗文化的传承成本,全面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优势,是一种非遗传承人培养的新范式。
-
非遗传承在视传类课程中的教学实施研究——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06-01
文章阐述了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如何利用"政校企合作模式"’在设计类专业课程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章具体阐述了政校企合作模式的组织形式,非遗传承的研究成果以及这一形式的实践意义。
-
承传与转异:陕西陇县阎家庵血社火个案调研 2020-06-01
陕西陇县的阎家庵血社火是全国此类民俗中唯一在夜晚以地台社火形式进行表演的民俗事象。从字面来看,“血”的物质性以及由其所产生的“血腥”视觉效果,是“血社火”概念之所以产生的核心要素,但是,阎家庵的血社火民俗在未经“改造”之前却并非是以“血”作为视觉装扮要素的,而且在其承传过程中,随着时代因素和非遗保护语境的更变,该民俗的内质细节和形式也发生了某些转异。本文基于民俗传承与转异的关系,对该案进行细微的民俗学窥视,借而探究当下时境中的民俗生态渐变的诸多要素,以期有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迁与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性思路。
-
非遗传承在视传类课程中的教学实施研究——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06-01
文章阐述了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如何利用"政校企合作模式"’在设计类专业课程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章具体阐述了政校企合作模式的组织形式,非遗传承的研究成果以及这一形式的实践意义。
-
保护城市文脉 创新非遗传承——浅谈杭州市下城区“非遗在社区”城市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与思考 2020-06-01
文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的传承及发展为研究切入点,以杭州中心城区下城区"非遗在社区"为案例,深入研究"非遗+社区体验"的实践做法及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为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道路探索提供一定参考。
-
关于高校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思考 ——以川北大木偶传习班为例 2020-06-01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川北大木偶不仅是我国稀有的民族文化的瑰宝,更是在国际上大放异彩,享誉盛名.为了确保木偶艺术的薪火相传,除了剧团带班的方式,更是联合多方办学办班.本文以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的大木偶传习班为例,从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角度,着重分析高校非遗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对其实际的教育教学提出了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