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7 条数据
-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景德镇柴窑的发展演变 ——基于国家级瓷窑作坊营造技艺传承人口述史料的整理与研究 2020-06-01
通过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家旺的口述,结合资料的查找、整理和分析,总结出景德镇柴窑自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演变:新中国成立初期,景德镇沿用柴窑烧制瓷器,这一阶段为柴窑的过渡期;从二十世纪60年代开始,柴窑基本被煤窑取代,退出主流的生产序列,此为柴窑的衰落期;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柴窑被完全停烧,一批私营作坊的小型柴窑接力生产,此为柴窑的恢复期;从2009年开始,柴窑烧成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开始受到关注和重视,传承和保护成为了柴窑烧成技艺延续发展的主题,此为柴窑的传承期。
-
非遗传承 创享美好 2020-06-01
夏威夷草裙舞、兰州太平鼓、泸州雨坛彩龙……10月17日,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非遗节”)热闹开幕,86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1100余个非遗项目、5600余名代表齐聚成都,共襄盛会
-
王晓琳 呈中国文化之大美 现传统艺术之精华 2020-06-01
在刚结束的2019北京时装周上,木真了品牌发布了主题为"绣色遗梦"的主题秀。"绣色遗梦"呈现了40余套精美华服,应用了湘绣、蜀绣、苏绣、京绣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刺绣方式,每一个图案、每一件作品,仿佛都在续写着一个传说,这场秀完美地呈现了中国绣艺之大美,让非遗文化在时尚秀场万众瞩目大放异彩。
-
非遗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工作相结合遇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06-01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更加关注精神文明的建设,尤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更加的强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建立在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的基础上。在进行小康社会建设的道路上,非遗保护的工作得到了相关的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非遗保护以及群众文化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分析,从而推动了非遗传承走向更高领域,丰富群众文化。
-
用创新思维探索非遗文化传承之路 ——对话大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郑晓丽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之瑰宝,将其发扬光大,需要群策群力,更需要创新,应时而变以开放共享的心态探索非遗传承发展之道。一言以蔽之,承载着匠人匠心之情的非遗文化,彰显着巧夺天工之技的非遗项目,亟需在时代的版图上,找到专业化与大众化的完美契合点。郑晓丽主任和她的同事们正在做着这样的事情。
-
纺织非遗传承发展步入新时代 ——第三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昆明举办 2020-06-01
近日,第三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主题大会在云南昆明学院举行。大会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的指导下,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中纺联非遗办公室、中纺联新闻中心、云南昆明学院、首创置业首新事业部昆明公司、首创非遗创新发展平台承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原会长王天凯、党委副书记
-
开启纺织非遗传承发展新时代第三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云南昆明举办 2020-06-01
11月2~3日,以"开启纺织非遗传承发展新时代"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云南昆明召开,这是校企协共同发展非遗事业的一次合作壮举,是一个行业践行社会责任、传承传统文化的标杆会议,是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进一步推进和落实国家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贯彻文化与旅游融合、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举措。
-
黑龙江满族刺绣非遗传承人群体人类学分析 2020-06-01
依据田野调查数据的整理,对黑龙江满族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体的发展现状做出分析与数据统计,可制定满绣传承人谱系表;借助人类学"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中"相互对比法""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可对其传承方式绘制出定量分析图表。从人类学视角分析黑龙江满族刺绣非遗传承人群体特征,有助于探究其与母系文化特征的关联、不同区域传承群体对于同一族群的认知差异以及跨地域文化比较下满族刺绣非遗传承人群体的审美趣味与传播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