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7 条数据
-
中国·青阳 非遗首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大展征稿启事 2020-06-01
征集内容: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用镜头记录非遗及非遗传承人故事的作品,充分立体的展现他们的社会化。通过对非遗项目及传承人进行抢救性记录,用影像保存非遗的精湛技艺,留下珍贵文化基因。征集时间: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31日(投稿须在此期间内送达)入展作品荣誉设置及稿酬:入展作品120件,稿酬各人民币800元。以上均颁发荣誉证书,可按中国摄影家协会规定累积入会申请积分。
-
《非遗传承研究》集刊2019 年工作年会暨《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读本》首发式举行 2020-06-01
12月20日,《非遗传承研究》集刊2019年工作年会暨《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读本》首发式在长宁民俗文化中心举行。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主任、《非遗传承研究》集刊编委会主任、主编陆建非,上海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王耀东,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处主任科员张昕,上海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高春明,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张黎明,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守白。
-
财政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2020-06-01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留下了弥足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通过调研发现,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各级财政一直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每年加大经费投入,用于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资金补助、传承人补助、非遗名录项目展览展示经费及非遗传承人业务培训等经费
-
非遗保护:全民的自觉行动 2020-06-01
位于“吴根越角”,中西文化交汇的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拥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资源。其中不仅有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更有许多代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体现了上海这座海派都市别具一格的传统理念、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成为见证上海城市历史进程的“活化石”,是上海城市发展的内驱力。经过全市性的普查、挖掘与整理,截至2020年12月,上海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5个,市级项目251个,区级项目400余个,共认定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20名.
-
“非遗”传承人权利保障机制地方法制评述:兼论“非遗法”的反思与完善 2020-06-01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遗法")颁布实施以后,我国已就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权利保障相关问题进行地方法制实践。这些地方立法不仅保留了"非遗法"相关规定之精华,同时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这些地方法制的做法不仅具有正当性,还具有诸多亮点和启示。为缓解非遗领域不同位阶法律适用冲突以及平衡、协调非遗传承人权利与义务之间关系,"非遗法"应就非遗传承人权利保障机制等问题进行规定,以最终实现非遗法律体系形式功能与实质功能的统一。
-
“淮腔裔韵”的形成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记国家级淮剧非遗传承人裔小萍 2020-06-01
近期,由江苏淮剧博物馆制作拍摄的国家级淮剧非遗传承人裔小萍老师的艺术人生专辑正式完成上报。裔小萍女士是著名的淮剧表演艺术家,早年出生在上海,父母辈都是沪上知名的淮剧演员。良好的艺术熏陶,严谨的言传身教,使她在江苏、上海两地淮剧界都享有一定的声誉。这位淮剧功勋艺术家常年生活在基层一线,默默为人民群众送欢乐,送精神食粮,得到了人民的喜爱,2009年,她光荣地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
-
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展路径研究 2020-06-01
一、引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部分简称“非遗”)与中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传承非遗是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一环。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与撞击日趋激烈,我国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遗文化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媒体传播范围、传播方式以及传播渠道,非遗与时代相结合将增强非遗的能动性,新媒体时代的数字化传播形式指引着非遗传播与发展的新方向。
-
保护非遗“活化石” 传承“活态”民族文化 2020-06-0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中承载着承上启下、延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凝聚力和加快现代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非遗传承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传承和发展的“传递者”和“接力棒”。他们把从上辈的“老艺人”那里学到的传统文化知识和传统技艺的精髓,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进行着非遗文化的传承。没有了非遗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面临失传和消亡,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就失去了它的“根与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