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73 条数据
-
赣南客家非遗文化在数字化影视中的传播效果研究 2020-06-01
赣南客家非遗文化就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佼佼者,赣南客家非遗文化的种类较多、涵盖范围广、特色鲜明,无论是发展空间,还是资源内涵均较大。在数字影视技术的推动之下,赣南客家非遗文化又有了更多样化的表达途径,让更多的人知晓了赣南客家非遗文化。本文首先阐述了赣南客家非遗文化遗产发展概况,其次,分析了数字化影视传播赣南客家非遗文化的优势,同时对应用数字化影像进行赣南客家非遗文化传播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
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2020-06-0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挖掘非遗文化资源,利用非遗文化资源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面临的一大命题。文章分析了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并提出了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
工匠精神视角下非遗文化助力高职校“三全育人”机制探索 2020-06-01
三全育人总要求下,高职校育人工作的广度、深度、独特性都面临更高挑战。高职校利用极具地域特色和文化个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着眼新时代高职学生强烈个性化发展倾向,推广非遗文化进校园,推进以深度参与为主要特征的"沉浸式"、"交互式"学习方式,既能提升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又可在整体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与人文情怀、丰富和完善知识结构、激发创新创业激情、学习与践行工匠精神等发面发挥重要作用。
-
工匠精神视角下非遗文化助力高职校“三全育人”机制探索 2020-06-01
三全育人'总要求下,高职校育人工作的广度、深度、独特性都面临更高挑战。高职校利用极具地域特色和文化个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着眼新时代高职学生强烈个性化发展倾向,推广非遗文化进校园,推进以深度参与为主要特征的'沉浸式'、'交互式'学习方式,既能提升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又可在整体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与人文情怀、丰富和完善知识结构、激发创新创业激情、学习与践行工匠精神等发面发挥重要作用。
-
让非遗与旅游"亲密接触"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洛阳文峰塔非遗文化产业园为例 2020-06-01
洛阳文峰塔非遗文化产业园位于洛阳古城,是洛阳古城保护与整治项目的一期工程,为河南省重点PPP项目,园区占地面积70亩,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园区以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填充,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传承为主题,尝试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道路,将园区打造成为中原乃至全国最大规模、非遗产业化最为集中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非遗活态传承基地.园区自2017年4月开园以来,经常是游人如织,每逢节假日,更是人山人海.目前,园区引入国家、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余项,创造就业岗位3000多个,接待游客600万人次,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成为洛阳市乃至河南省文化旅游新亮点.
-
山东非遗文化衍生创意产品开发策略研究 2020-06-01
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及衍生创意产品开发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人们重要的精神财富,现阶段在社会发展中保护与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关键内容,并且在非遗文化保护中,衍生创意产品已经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围绕着现阶段加强非遗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积极作用与必要性、山东非遗文化衍生创意产品开发的途径与策略两个方面展开了论述与探讨。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的对接模式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遗留的珍宝,体现出手工作坊式生产、学徒式教育和定点式营销等诸多特征。在非遗文化尝试进行产业化改革时,以往使用的模式变成禁锢发展的阻碍,使得它无法进行产业化改革,需要接纳全新的要素、技术以及形式,最
-
河北非遗文化融合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研究 2020-06-01
作为传统历史文化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凝集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宝贵的智慧结晶。本文简要论述了非遗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辩证性关系,并详细地探讨了当代社会背景下,应如何将河北非遗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相融合,以有效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