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2)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2)

共检索到 12 条数据

  • 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构建——以佛山市为例 2020-06-01

    根据列斐伏尔和索亚的空间理论,构建了佛山市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类型,探讨武术非遗的多重存在与现实困境。目前佛山市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生存空间缩减、地位日益边缘化、价值认同错位等问题,据此提出相关建议:重构武术非遗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提升社会认同感,加强传承人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凸显核心技艺和创新传承。

  • 国家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平调的工匠精神研究 2020-06-01

    工匠精神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精神主流,在我国历史文化中起着贯穿作用,推动着各行各业的进步。现代社会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本质上突显出工匠精神的回归。本论文把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核心运用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平调的研究中,从新的视角研究大平调非遗艺术的传承,给困境中的非遗艺术指出新的传承道路。论文以工匠将神为入手点,强调大平调的活态传承,呼吁工匠精神的现代回归,以使大平调散发出新时代艺术光芒。

  • 线性文化遗产的空间解构与重构研究——以大运河江苏段为例本刊声明 2020-06-01

    文章以列斐伏尔的“空间实践、空间再现和再现空间”空间三元辩证法对大运河江苏段进行了空间解构与重构,从“空间实践”角度研究其世界遗产区、遗产点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再现”是从政府、开发商两个角度进行揭示,政府为空间生产的规划者、协调者,开发商进一步推进了空间的更新演变;“再现空间”则从沿岸居民和旅游者两方面进行剖析,大运河江苏段开发需要保护沿岸居民的利益,同时,旅游者作为大运河江苏段空间的使用者,可以对旅游区进行空间生产。利用空间三维辩证法对大运河江苏段的空间生产机制进行解析,突出大运河江苏段“千年运河江苏原点”的精神符号,以期改善并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抑制遗产地空间商业化氛围,使居民生活空间置换的现象得到改善。

  • 媒介融合 重构“非遗”传播态势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部分简称“非遗”),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活态的文化遗产,也是一个民族璀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下大部分对非遗的传播保护仍停留于博物馆陈列、文化展览、传统习授等静态的传统传播方式,使得非遗的传播范围覆盖面较窄,经济效益很不显著。随着技术的发展,传播方式与传播形态不断推陈出新,尤其是近年来媒介融合发展的新态势给非遗的保护与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