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58 条数据
-
弘扬中国文化,传承非遗民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音乐”公益活动在京举办 2020-06-01
为响应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的部署,4月27日,在第70个五四青年节和第3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即将来临之际,由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文创产业专项基金和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文旅中国”建设工程办发起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音乐”系列公益活动在北京马奈草地国际艺术中心举办。公益活动由圆桌研讨会和民乐音乐会两个单元组成。
-
陇中小曲如何走进地方高校音乐课堂 2020-06-01
本文是"关于中职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陇中小曲课程的研究"课题。文章主要写甘肃省定西市非遗文化保护遗产——陇中小曲,阐述陇中小曲在国家大好政策下如何发展,如何重整昔日辉煌,发扬光大,做到更好的保护和继承。
-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的应用方向研究——基于传承与传播的关系辨析 2020-06-01
建档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目前许多非遗建档实践在传承与传播概念上存在混淆。为了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引导建档有效地用于非遗传承与保护,本文对档案在音乐类非遗中的应用布局进行了梳理分类。面向音乐类非遗建档应用的现状,提出目前存在的四个误区:1)将提高社会认知度视为非遗传承的途径;2)将档案利用环节理解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3)将主流化视为音乐类非遗建档的设计思路;4)将数字化视为集成音乐类非遗档案的风口。并针对上述误区,从音乐类非遗建档的价值定位、工作重点、设计思路和数字环境下的发展反思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传承的瓶颈问题研究 2020-06-01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音乐文化的结晶,也是人类音乐文化的载体。中小学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是传承非遗音乐文化的重要阵地。但是由于中小学学校重视程度不够、非遗师资力量薄弱、传承方式固化单一、文化生态关联缺失、地域局限等多方面问题,导致音乐类非遗在中小学的传承成效不佳,出现了瓶颈现象。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和走访实施非遗传承的中小学,针对音乐类非遗传承所存在的瓶颈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科学合理的传承路径,以期缓解音乐类非遗传承面临的困境。
-
在高中阶段音乐课程中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策略初探——以川江号子为例 2020-06-01
在全面深化课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三重语境下,增强课程本身对地方、社会的适应性,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提供了良好机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笔者以川江号子为例,开展了一系列非遗进校园的策略研究,简析在高中音乐课程中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策略及实施意见。
-
湖湘地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的路径研究 2020-06-01
湖湘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湖湘地域国家级和省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达100余项,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却面临着失传的危机。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场所、人才培养的摇篮,具有独特的传承优势,理应肩负起湖湘音乐类非遗传承的重任。文章通过对湖湘音乐类非遗文化内涵和现实需求的剖析,在高校传承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适合各校因地制宜发展的湖湘地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路径。
-
羌族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性别文化特征透析 2020-06-01
本文以羌族具有代表性的四种音乐舞蹈类非遗项目——羊皮鼓舞、莎朗、羌笛、羌族口弦为例,解读羌族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别文化特征,并分析其传承实践中形成性别差异的原因。文章认为,非遗文化传承在新时期面临男多女少、后继乏人等问题,适当打破传承体系的性别禁忌,是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实践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
黑龙江满-通古斯语族非遗类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策 2020-06-01
黑龙江满-通古斯语族非遗类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是重大的。认清楚这个意义是做好接下来工作的思想准备,也会对保护工作起到原则性作用,指明方向,奠定基础,我们应该基于保护黑龙江满-通古斯语族非遗类音乐文化、维护世界音乐文化多样性、加深彼此文化认同、互动、平等交往的历史职责等层面开展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