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长江经济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时空特征及演化 2020-06-01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文化主廊道之一,集聚着长江流域主要的文化特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为主要载体,研究长江经济带内不同类型非遗的历史演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可以探索长江经济带的文化发展演变历程.利用核密度估计法以及重心迁移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内858项国家级非遗的历史演化过程研究,发现:1)非遗在各历史时期的数量高低不均,呈现出六起六伏的结构特征,总体表现出发源于远古,成熟于宋唐,鼎盛在明清的时代特征;2)长江经济带的非遗重心在两晋时期发生转向,由原来的向东北改为向西南方向移动;3)十大类非遗中除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戏剧、传统医药与曲艺类的发展具有滞后性,其余各类型非遗发展则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起伏不定;4)非遗内涵与结构大致经历了"早期依赖自然、崇尚神明—中期征服自然,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追寻艺术美—晚期凭借先进技术工艺追求生活品质,关注身心健康发展"的三个变化特征.

  • 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区域性文化空间思考 ——以西藏林芝地区门巴族、珞巴族和僜人为例 2020-06-01

    近些年,西藏林芝地区的门巴族、珞巴族和僜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采用生产性保护、表演性保护和博物馆保护三种模式,这也是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模式。然而由于人口较少民族的人口规模小,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其文化的存续空间不断压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势极为严峻。对林芝地区人口较少民族这三种非遗保护模式的利弊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人口较少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当跳脱以民族为单位的保护思路,代之以区域性的文化空间为单位来进行思考,使这三种模式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在文化空间的大环境当中互相促进,从而使非遗的保护和发展处在完整的活态"文化场"中。

  • 新古典“结构—功能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现代产业发展的内源性动力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通过对广东省茂名、湛江两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现象的实地考察,选取拖罗饼、笪桥黄瓜干、化橘红中药文化和吴川月饼等典型案例,基于新古典"结构—功能论"视角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产业发展中不仅可以表现出新的功能,而且可能形成不同形式的新的结构,以一种新的结构—功能作用于现代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从小规模的家庭作坊开始,通过企业化运作,逐步实现规模化,而且还可以在不同产业中以不同的形式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和区域现代化产业集群,拉长"非遗"项目的产业链条。

  • 非遗视域下民间文学的传承与保护路径 2020-06-0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含义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具有群众性、艺术性、传承性、民族性的特点,同样具有以上特点的、由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民间文学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只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民间文学发展才会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外界条件、物质条件都追求顶峰的时代,精神追求反倒被挤压、忽视,所以我们需要保持非遗的非物质特征,追求现代生活中所缺少的精神财富,尊重祖先留下的精神遗产.当然,民间文学的非遗传承仍面临诸多现实问题.本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域下,重点探讨了民间文学的传承和保护.

  • 互联网时代辽宁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弘扬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文明是新时代的重要使命。互联网时代,人们重拾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特别是对以非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兴趣,这对于非遗文化的发展十分有利。辽宁皮影戏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重要文化价值的非遗文化,因其传承人缺乏、传承方式传统等问题,在其发展过程中举步维艰。本文通过对辽宁皮影戏实地调研,充分认识辽宁皮影戏的现实状况,并针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究问题的成因,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和机遇进行探讨。

  • 民族文学中“非遗”的民族志书写及其启示意义 2020-06-01

    民族文学是民族文化综合信息库,它留下了关于民族传统文化及其变迁的珍贵民族志资料。许多民族文学有关于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方面的书写,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方面的描叙更为突出,这种书写不但具有民族志的特征,而且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方面的价值。这既是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路径,也可视为"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别样方式。

  •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及启示 2020-06-01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分析总结日本、韩国、意大利和法国等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经验,从完善立法保障、聚焦保护与传承的平台建设、多渠道拓宽公众参与体系、强化对传承人的管理以及保护和创新并举等方面,阐述国外非遗研究经验对国内开展非遗保护研究带来的启示。

  • 数字化视角下的焦作非遗传承与创新途径 2020-06-01

    数字化技术是基于移动互联和虚拟仿真技术相结合的新兴技术,本文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角度,将焦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进行数字化实践,应用于太极拳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技艺类非遗的整理、传承和创新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