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非遗”传播新高地 ——“学习强国”APP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其高速发展代表着我国文化自信的形成与繁荣发展。文章以“学习强国”APP为主要分析对象,解读了“非遗”在该平台上进行传播的利与弊,并尝试给出更加合理的建议,助力我国“非遗”的传播更上一层楼。

  • 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文旅融合特色研究 2020-06-01

    韶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故乡,是闻名遐迩的红色圣地,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其中的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通过红色文化助力"非遗+研学"这一特色文旅融合模式,有效地推动了非物质化遗产的保护与活态传承。"非遗"研学可以提高研学旅游者非遗文化素养,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化了解湖南省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模式,寻求促进"非遗"活化的新路径。以中国(韶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为例,笔者归纳出了七大文旅融合特色: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下非遗文化与红色文化相互融合、创新非遗研学旅游新形势、非遗资源展现新天地、研学教育多样化、互联网+激活非遗文化发展生命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再现非遗新样貌、文创产品凝聚文化内涵,以期为我国文旅融合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跳花棚” 旅游利用潜力评估以及开发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非遗旅游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产价值是其旅游开发的基础,因此在旅游开发时要以非遗保护为前提。为了深入分析非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与开发策略,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跳花棚"为例,运用调查问卷方法,针对"跳花棚"开发潜力进行评价,发现其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并基于此提出"跳花棚"旅游开发中要注重提高茂名一带居民的参与感,为旅游者营造良好的旅游体验氛围。同时注重"跳花棚"文化内涵的深化,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 小学音乐教学中非遗音乐教育功能的实现价值探讨 2020-06-01

    非遗音乐全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其蕴含大量优质传统伦理道德,例如和谐相处、家庭和睦、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为建设和谐社会带来了重要支力。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音乐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类别,表现形态丰富,文化内涵浓厚,在民间文学、传统戏剧及传统舞蹈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基于此,文章以非遗音乐为切入点,进行探索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展现非遗音乐教育功能的实现价值,致力帮助学生全方位感受音乐,并在音乐学习中提升品德素养与综合能力。

  • “非遗后时代”传统民俗的生存语境与整合传播 ——基于泰山东岳庙会的考察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由"重申报"转为"重保护"阶段的"非遗后时代",传统民俗面临着信息传播的"全媒体转向"和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这样的传媒生态。要在传统和现代、世俗与神圣、地方性与全球性、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等诸多对立统一的存续要素间获得更好的发展,"非遗后时代"像泰山东岳庙会这样的传统民俗必须顺应媒介化社会的现实语境,应和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全媒体转向"和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这一传媒生态,以提升社区参与度,从传播内容、传播主体和平台、传播形式等层面进行更为多元的整合传播。

  •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以马克思民族发展理论为视域 2020-06-01

    从问题的角度出发,以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理论为研究视角肯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价值,梳理了现代化进程中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出现的问题,从政府保护与社会保护结合、生产性保护与整体性保护相结合、赫哲族非遗传承人监管、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和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化保护传承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符合中国国情与地域特色的非遗保护道路,形成一套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体系,能够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 大运河非遗活态传承利用杭州拱墅段经验 2020-06-01

    大运河沿线分布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实现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利用,不仅是当代非遗保护的目标指向,也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关键要素。位于京杭大运河南端终点的杭州拱墅段,在探索大运河非遗活态传承利用的路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有效地盘活了与非遗相关的地方经济发展业态,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并带动了区域百姓就业,其经验对于运河沿线其他地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文化空间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困境论析 ——以当代桐城歌为例* 2020-06-01

    从文化空间的张力和压力视角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困境是一种有益尝试。基于对桐城歌的调查发现,非遗传承中文化空间的张力表现在历史记忆、传承机制和资源共享方面,压力包括主客位的异化、语境的差异化和边界的模糊化,文化空间张力与压力的合力导致非遗传承乏力。非遗文化空间的张力和压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互相转化。采取多层面措施消减张力和压力并将其转化为动力,进而有利于消弭非遗传承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