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非遗”视角下制约西棍发展因素分析——基于天启棍与红拳“非遗”量化标准体系评审结果对比* 2020-06-01

    文章从"非遗"视角入手,对西棍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研究结果显示西棍中无一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针对西棍在国家级"非遗"申报工作中严重滞后的问题,以天启棍和红拳为研究对象,结合武术项目申报"非遗"的量化标准体系进行深入对比分析,根据评审结果对天启棍申报国家级"非遗"的条件进行完善,以求打破西棍无国家级"非遗"的处境,全面展现西棍瑰宝。

  • 传播学视阈下“非遗”研究中的主体界定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作为一门新兴本土学科,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合了不同学科的研究理念和方法,分类研究法便是其中的代表。在此研究方法之下的"非遗"主体被整齐地划分为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两大类。传播学视角的介入给文化遗产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考,新媒介环境之下的传承人不止传承主体这单一的身份,他们在"非遗"的传承和传播中承担着更加多元的角色。

  • 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传承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2020-06-01

    少数民族非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传承工作高度重视,采取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在民族地区贯彻实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比例不断提高,非遗展示、展演、展览活动影响广泛,非遗数据库、传承基地及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再创佳绩,民族文旅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日益完善,少数民族非遗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有力地促进民族交融和增强民族团结,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京津冀民族县非遗传承困局及其产业化路径研究 2020-06-01

    京津冀民族县在历史上为多民族文化汇聚之地,形成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代八旗进驻该地区后,社会伦理秩序重建所形成的民俗规范,在当今现代化社会,伴随城镇化进程加快,民俗主体与客体迁移和变迁,信息及多媒体冲击,遭遇到巨大的传承危机。本文立足于民族学和社会学分析,认为破解非遗传承困局的出路在于,应以社会"需要"为中心,进行当代价值转换,以融入产业化为路径,确保其可持续发展,实现"活态传承"。

  • 生态人类学视域下湘西州非遗类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困境与路径探析* 2020-06-01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在适应文化生态变迁的过程中,与旅游文创产品设计进行了深度融合。旅游文创产品设计需要遵循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和非遗保护的一般性原则。具体而言,应该进一步突显非遗文化的内涵和特色、以消费者日常生活场景作为设计导向、建立起设计保障体系、注重打造旅游文创产品品牌、推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把握乡村振兴这一非遗类旅游文创产品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 非遗传承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以土家族摆手舞为例 2020-06-01

    民族地区发展融入现代化的过程中,外来文化的张力给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冲击,其传承与发展受到关注。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发展表明,仅留下文化表征的传承方式迎合市场,使非遗文化得以生存;文化表征和文化内核相统一的传承方式,虽使非遗文化得到保护,但远离文化冲击,逐渐走向消亡,这是非遗传承的困境。走出非遗传承的困境,应把握文化的层次性,推进文化内核和文化表征相融合,一方面丰富文化表征、坚持深挖文化内核,另一方面注重将文化传承融入现代发展,在新时代焕发非遗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 文化互惠与遗产观念——回到一种人群互动与自主的文化遗产观 2020-06-01

    文化乃是一种转化的能力,它基于一种彼此往来的互惠关系而存在。文化遗产的观念是跟现代民族国家的成长而同步发展的,"国家博物馆"的观念体现了文化作为民族遗产的一种空间表达。地方性文化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印证了一种加引号"非遗"的存在,同时也印证了文化帝国主义的一种潜在支配和转型,它成为一种远距离的缺少文化自主性的遗产观念。回到一种既存秩序的彼此互动且又富含文化自主性的文化遗产观显然是这个新时代所急迫需要的,它甚至关系到了一种文化的生死存亡。

  • 非遗保护的契约精神与可持续发展* 2020-06-01

    作为一种由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非遗保护必须遵循契约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伦理原则》都是非遗保护的国际契约,目的是确保每个缔约国都能基于自由、平等、互惠、守信的理念来保护非遗并促使其可持续发展。契约精神与可持续发展是非遗保护的两个面相,前者强调自由、平等、互惠与守信是非遗保护的基本原则,后者强调代际公平、和谐发展是非遗保护的根本目标,二者互为依据,共生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