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轻化工程实践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2020-06-01

    以纺织、服装、轻工和材料等特色学科资源为基础,通过对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整理和研究,梳理出艺工融合的纺织类非遗知识链,并以纺织品印染加工为主线,构建特色鲜明的轻化工程专业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将现代纺织高新技术与非遗传统技艺相融合,让学生体会中国身份、认同中国文化和培养中国精神。

  • 新媒体时代豫北非遗的传播媒介策略研究 2020-06-01

    当下,新媒体技术的变革与发展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更为广阔和立体的传播渠道。在新的文化生态中如何推进豫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值得研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以网络为终端的新媒体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破传统与现代的隔阂,采取网络化、科技化、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实现豫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创新,并推动以非遗为精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舞台,传播中国文化,彰显中国精神。

  • 非遗传承视域下的运河视觉文化基因模型构建 2020-06-01

    大运河作为我国重要的水路交通要道,是一项具有特殊意义的"活态遗产"。其蕴含的丰富文化价值逐渐被公众所熟悉。因此,为探究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应用,文章从非遗传承的视角出发,基于双钻模型的设计模式,构建了大运河视觉文化基因的提取模型,梳理运河视觉文化基因谱系,并提出相关应用策略,以期为运河视觉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在相关领域中的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 论媒介传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2020-06-01

    传播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必需的传承载体。媒介传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挥作用主要是依靠对传承载体即传承人的积极影响实现的:(1)保证传承载体的重要性;(2)促进传承载体群体化;(3)提高传承载体专业性;(4)争取传承载体生存空间。在信息化日益发达的今天,回到信息化的本质角度探讨非遗传承与媒介传播的融合共赢,具有现实意义。

  • 传统农业文化视野下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2020-06-01

    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由于缺乏智能、完善的非遗保护机制、发展空间,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传承危机。因此,在传统农业文化视野下,要合理选择数字化技术,优化非遗保护机制。本文将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一书,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现实问题,以传统农业文化为研究视角,探索数字化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价值及具体路径,以期为当前非遗保护提供新的智慧视角。

  • 粤港澳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协同保护* 2020-06-01

    粤港澳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气连枝,共生互赏,文化习俗相似,艺术呈现形式相通,文化心理相合。但从现实层面看,其协同发展存在联合申报的非遗项目数量少、非遗资源共享系统不完善、保护模式相对独立的问题,并且湾区内也面临经济发展不平衡、非遗系统化管理制度缺失、协同保护理念欠缺、小众非遗协同保护力度不够的困境。为此,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协同保护工作需统筹规划,考虑非遗资源的互补性,减少保护阻力。政府应在税收政策、资金投入、人才智库建设、搭建非遗联合展示平台等方面统筹发展,并加强湾区非遗协同保护专门性法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也需在市场、资源、信息、人才等方面进行业态化整合,同时对接新媒体,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协同保护,既呼应大湾区一体化国家战略,也是深化湾区文化共同体理念、加强国家文化认同、推动人文湾区建设、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举措。

  • 城市化进程中剪纸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基于对长清剪纸的田野考察 2020-06-01

    长清剪纸2008年入选济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城市化建设快速推进的当下,长清剪纸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体现为:缺乏对剪纸艺人民俗角色转变的认知和研究;政府在制定保护政策时,没有区分非遗传承人的传承动力来源;技术世界给手工剪纸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挑战;非遗进校园重宣传普及,轻文化传承,且进校园之后,“种子”如何生长为参天大树还未可知。剖析这一案例,有助于为城市化进程中剪纸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 “非遗”视域下三河羽扇制作技艺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三河羽扇是合肥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传统手工艺,作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及工匠技艺,它的兴起与发展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域文化特征、手工技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羽扇工艺承载了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发展变化。结合现有的文献资料及田野调查,追溯三河羽扇工艺的兴起原因与发展历史,解读其历史文化内涵及其羽扇工艺特色,并基于目前的工艺发展现状与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推动三河羽扇非物质遗产工艺的可持续发展,传承非遗文化,弘扬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