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互联网+”教育视野下的“非遗”人才培养模式探索① 2020-06-01
在"互联网+"视野下思考"非遗"人才的培养,就是探索互联网、传统教育与"非遗"传承与保护人才培养的契合点。"互联网+"和"非遗"都是21世纪之后出现的概念,而教育却是一个历久弥新的概念。在互联网技术发达的当代社会,如何利用互联网促进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培养适合当代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人才既具有矛盾性又具有挑战性。这种"互联网+"思维下的"非遗"人才培养,须以受教育者为主体,开发出适合"非遗"教学的互联网模式。该模式可以当前国内流行的MOOC(慕课)和翻转课堂为参照,开发出适合"非遗"互联网教学的平台和路径。
-
蒙古唐卡现状调查与预防性保护对策建议* 2020-06-01
蒙古唐卡是具有蒙古族特色的唐卡艺术表现形式。针对部分地区博物馆和召庙收藏的唐卡保存现状以及蒙萨派唐卡、马鬃绕线唐卡、唐卡装裱技艺等非遗传承项目和蒙古唐卡学术研究开展调研,存在唐卡保存现状不理想、非遗项目传承困难、学术研究理论性、系统性不足等问题。本文从数字化档案与现代化管理,专业化、普及化的技艺传承模式和合作研究提升学术水平三个层面提出蒙古唐卡预防性保护对策建议,以期为蒙古唐卡创造良好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环境。
-
“非遗”舞蹈霸王鞭在地方高校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2020-06-01
高校参与非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是时代与社会发展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霸王鞭舞蹈为例,通过调研、访谈,分析霸王鞭舞蹈在高校传承的意义,从建立特色课程体系、完善舞蹈教材、扩展宣传模式、创新教学实践四个方面,探究地方高校舞蹈教育中非遗舞蹈的传承路径。希望能够为以后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为保护传承我国优秀的非遗舞蹈文化做出努力和贡献。
-
人工智能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进阶路向 2020-06-01
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创造性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通过对"人工智能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保护过程中的角色进行定义,解决非遗数字化过程中出现的包括数字信息管理低效、传承方式创新乏力、资源利用形式单一等新问题,并且进一步在非遗保护中发挥前瞻科技,诸如智能数据管理、破除信息壁垒、优化传承手段等作用。
-
新媒体视域下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播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湛江最宝贵的文化资源,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其存续状况不容乐观。文章通过分析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和新媒体传播的意义,探索基于新媒体方式的湛江非遗文化传播策略,借助新媒体传播平台扩大湛江非遗文化的受众,创新传播内容与手段,促进湛江非遗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与传播。
-
吉林省高校“非遗”课程教学模式探析 ——以通化师范学院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如何与高等教育相结合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文章以通化师范学院为例,通过调查、个案分析及文献研究等方法,对吉林省高校非遗课程教学模式现状、问题及对策展开研究。旨在阐释吉林省高校非遗课程教学模式现状,讨论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
非遗图像语义信息本体构建及其关联数据存储和发布研究 2020-06-01
[目的/意义]图像资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非遗图像语义信息本体构建及关联数据存储和发布研究,有助于拓宽非遗数字资源保存、展示及服务工作思路。[方法/过程]针对现有非遗数字图像资源在组织呈现过程中存在的图文单一排序问题,设计了一种面向非遗图像的语义本体模型,在本体开发软件Protégé上完成编辑以及实例化,根据本体模型设计了实体存储在二维表中的概念模型,并且借助D2RQ平台将关系表转换为RDF格式数据,实现对外发布。[结果/结论]实现关于非遗图像资源的复杂语义网络,为多媒体领域本体提供一种从现有的线性信息呈现方式到多元化的非线性关联数据呈现方式。
-
丝绸之路新疆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流变* ——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为研究个案 2020-06-01
非遗在当代的生存状态研究主要包括历时性的传承状况和共时性的流变状况两个方面,共时性流变研究对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自古以来便是多种文明、多个民族交汇融合之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呈现明显的多元民族文化特性,同时也受到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通过对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尼勒克县、特克斯县等地多个门类非遗项目的实地走访,以期概括这些非遗项目的当代流变特征,同时观察其对非遗资源的存续及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