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本地高职语文教学的必要性研究 2020-06-01

    山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各种民间艺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得以保留和演变,这些文化需要得到继承和发扬。然而,目前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有些甚至濒临消失。保护和传承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教育是推进山西省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有效途径。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本地高职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

  • 浅议福州三坊七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 2020-06-01

    作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福州三坊七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福建省重要的文化遗产,汇聚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在修复历史建筑等物质遗产的同时,如何修复、保护活态传承在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这是一个实践性强、现实意义突出的课题。它对于探寻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文旅融合,打造福州城市文化名片,建构城市文化个性等各方面的原则方法具有建设性意义。

  • “非遗”校本课程的美育价值及其实现 2020-06-01

    作为传统文化载体与民族集体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需要专门机构去保护它,还需要通过学校教育去传承它。"非遗"校本课程的建设与推广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价值。本文结合国家美育工作指导方针、新课程改革理念、"非遗"文化特征、学生身心特点以及教育教学规律,探讨如何实现"非遗"课程的美育价值,为相应的教学实践提供思路,助力总体育人目标的达成。

  • 莨纱绸在室内与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20-06-01

    为了复兴岭南非遗莨纱绸文化与技艺,打破当前莨纱绸传统文化技艺在发展上的各种瓶颈,探索其新的传承发展路径,开发更具时代性与文化性的莨纱绸产品,文章以莨纱绸作为研究对象,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特色,提炼其文化基因的主要构成,并将其文化基因与室内家具产品需求进行合理匹配,整合创新莨纱绸家具产品,实践探索出以莨纱绸文化基因为支撑的活化创新路径,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 张家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发展对策研究 2020-06-01

    非遗与研学的融合是文化旅游发展的趋势之一,也是旅游新经济的增长点。以著名旅游城市张家界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非物质遗产研学旅行研究现状确定了张家界非遗研学旅行的研究意义,并结合张家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本概况,提出了科学开发非遗类研学产品、发展特色研学、提供优质研学设施、提供师资保障等四个方面的对策。

  • 乡村非遗品牌纪录片的情感表达——以纪录片《父与子》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是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方式之一。纪录片的情感表达是纪录片的主题思想,讲述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传承人的情感故事,实现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随着现代非遗纪录片的发展,艺术表达形式形态各异,运用记录影像的表现形式来讲述传承人之间的情感故事是非遗纪录片的创作趋势。

  • 资本、权力与地方博弈:非遗文化空间生产的逻辑分析 ——以谷雨祭海节为例 2020-06-01

    随着非遗旅游的兴盛,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对非遗保护提出的要求。新马克思主义者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则为我们提供了研究非遗保护的新理论武器。以谷雨祭海节为例,运用文化空间生产理论,在"资本—权力—地方"三维逻辑框架之下分析了非遗文化空间生产逻辑与生产路径:在实现资本增值与权力渗透的逻辑驱动之下,资本主体与政府分别作为内在动力与外在因素推动非遗文化空间的生产。地方主体作为非遗文化空间的使用者,虽然在内外力作用的挤压下处于非遗文化空间生产的弱势,但其对于非遗文化空间生产效果的情感认知、态度认知对非遗文化空间的生产具有重要的反馈调节作用。非遗文化空间的生产为非遗文化生存与活态传承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值得研究与提倡。

  • “侗寨·五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2020-06-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就需对其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探究。本文将对"侗寨·五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传承模式进行相应分析与研究。首先对"侗寨·五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发现包含"侗寨·五娘"在内的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面临的问题,进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具体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增强社区的认同感,继而使非遗有了真正的"根";第二,充分发展学校文化育人功能,大力培养非遗人才;第三,非遗的发展还需要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团体的辅助,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