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走向消费”——从民俗文化到消费资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06-01

    从消费社会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阐释,赋予消费这一日常行为以文化的灵性,消费文化便伴随着各种物象符号的生成、情感体验与实践活动。文化消费不仅满足非遗作为文化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还承载着消费民俗文化的经济运作,就像鲍德里亚所言,它以一种符号化激发人们的联想,它是有文化符号的"商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个案入手,研究发现,当非遗与消费联系在一起,它便成为一种文化资本,它突出的是经济世界的结构化原则与符号化实践,可以从多元文化与消费社会、非遗效应、文化媒介传播这几个维度去理解。

  • 基于地域性的武夷山竹筏育制场设计*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自身的独特魅力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资源,国内不少旅游景区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新的旅游景点进行打造,与其配套的非遗展示工厂便随之出现。由于产品本身独有的地域特性和建筑所处的特定环境,位于景区内部的非遗展示工厂在创作层面往往对建筑地域性有着极高的表达诉求。通过对武夷山景区内部的非遗展示工厂竹筏育制场的详细介绍,从地域性视角对该项目进行了深入评析,为未来国内景区非遗展示工厂的地域性创作提供一定的启迪与参考。

  •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充分运用其所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拓展、方法创新、旨趣提升和情境优化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理想志向、塑造优秀人文素养、激发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通过选取恰当的融入内容,充分运用各种融入载体,拓展可行融入方法,营造良好融入氛围等路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更好的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 濮阳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文化传承、区域经济、旅游开发等方面的多元化发展有促进作用。基于此,结合濮阳地区的实际情况,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等方面展开研究,重视传承空间、文化认同水平提升等策略的应用,对濮阳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传承、可持续化发展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 锡伯族非遗资源文旅创新 2020-06-01

    锡伯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珍贵的资源,同样也有文旅创新的可能性,怎样合理地利用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创新的可能性,充分发挥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本文分析了沈阳锡伯族的周围资源,对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旅创新的可能性进行研究,为非遗资源文旅创新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虚拟与增强现实互动旅游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为例 2020-06-01

    虚拟与增强现实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互动旅游中,而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互动旅游的重要元素。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为例,在分析研究南音传承、发展与传播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南音虚拟与增强现实互动旅游系统的设计思路。使用虚拟现实开发引擎Unity3D及增强现实开发工具包VuforiaSDK,结合LBS(基于位置的服务)技术,实现了南音互动旅游系统。实验表明,该系统增加了海丝非遗文化南音观赏者的沉浸感、交互性、体验感和参与感,同时满足了广大受众在体验海丝非遗文化时进行偶遇和社交等心理需求,为海丝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益的借鉴。

  • 新媒体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创新研究 2020-06-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意识不断增强,国家间的竞争最终也将是文化的竞争,文化无论是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对经济的发展都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我国政府也构建了由国家级、省市级、地市级和区县级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组成的保护体系,但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而濒临消亡,非遗传承人居住的环境、非遗传承后继无人等社会现像都对非遗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现代信息社会,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以互联网为媒介用现代最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创新发展研究。

  • 学科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0-06-01

    2019年7月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50多名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从非遗保护能力的理论构建、博物馆社区参与的实践经验、非遗口述史和文献整理、非遗高校研培实践与非遗教育、非遗保护的文化诉求五个方面阐释、讨论,反映了学科视野下的非遗保护能力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新动态、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