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非遗档案在文博场馆的保护与开发刍议 ——以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为例 2020-06-01
文化遗产是城市的一张金名片,做好文化遗产档案,保留城市记忆至关重要,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档案转化亟需社会各层面的合力.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应该走在非遗档案保护与开发工作的前列,以丰富的非遗档案产品向观众提供优质服务.
-
非遗美育在老旧社区的发展融合路径研究 ——以羌族羌绣为例 2020-06-01
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是非遗能否继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如何使非遗焕发出新的活力的关键。现将非遗传承与高校美育结合,探索非遗发展的新道路,发扬非遗传承中的民族精神,借此来提升人民群众的审美素养、美学修养,让人们感受到非遗技艺传承过程中的生活之美、文化之美。
-
非遗“触网” 传统混搭时尚 2020-06-01
2021年3月11日,随着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闭幕,2021年全国两会落下帷幕.全国两会期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代表委员们的关注,他们带着自己的提案议案进行了积极的建言献策.从非遗传承、非遗扶贫、非遗产业、非遗创新到非遗与乡村振兴的融合,"非遗"成为2021年两会期间的热词.
-
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助计划及其实施 2020-06-01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助计划,旨在推动社区参与和加强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该计划包括“社区主导项目”和“伙伴合作项目”,其实施和运作加快了香港保护非遗的步伐,为香港非遗保护提供了合作平台,强化了社区、学校、专家的共同参与,意义深远,任重道远。
-
政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发展 2020-06-01
自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于2006年生效以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框架内,开始出现谨慎利用非遗保护来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举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一直在审慎对待此问题。最初,委员会主要关注非遗保护中商业化的负面影响;后来,讨论发展为承认对非遗的经济利用可以对其可持续性、振兴以及相关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通过回顾历届委员会会议和《公约》缔约国大会会议的辩论,可以洞见有关该主题的讨论是如何发展的。在日本的遗产发展实践中,注重将遗产保护与地方发展相结合并逐步修订了文化遗产相关法律。根据修订后的法律,遗产政策的实施权力下放到地方行政部门,遗产保护行动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各地区和当地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①
-
“后 ‘非遗’” 时代手艺新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以潍坊杨家埠村为个案 2020-06-01
21世纪初,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的传统村落旅游业的发展,成为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中的一种社会现象与发展模式。这不仅是"遗产资源论"在乡村建设中的价值体现,也是"文化"振兴乡村的有效功能见证。但是,以"非遗"旅游业为支撑与以重构地方感为模式的手艺类新村建设,出现了文化主体的"缺场"现象,这将不利于乡村振兴的长效发展。因此,只有激发和调动起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提高村民的参与度,才能建构出符合乡村振兴核心价值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手艺新村。
-
增强文化自信的实践之维——以非遗剪纸艺术为例 2020-06-01
剪纸艺术是极具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以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享誉全球,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的重要因素,表现为民俗文化自信、地域文化自信和艺术文化自信。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视域下,非遗剪纸艺术的文化自信功能面临文化价值观念偏离、媒体多样性对传统剪纸文化排异、技术进步对剪纸技艺冲击、剪纸文化传承主体稀缺的诸多挑战。通过拓展强化剪纸文化认同与自觉、推进剪纸技术跨文化交叉渗透、建立剪纸教育传承培养机制、推行"政府+企业+社区"三位一体合作模式等路径发挥非遗剪纸艺术增强文化自信的独特作用。
-
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传播路径 ——以湖州市为例 2020-06-01
本文从新媒体视角出发,以湖州为案本,详细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实困境及内在原因,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和文化语境变迁,非遗保护现状堪忧,文化传承后继乏力。本文认为可基于“互联网+”思维、利用新媒体技术探索非遗文化的传播策略和发展路径,实现非遗文化传承模式的创新和示范推广;并提出利用新媒体技术能极大激发非遗文化传统保护的内生动力,实现非遗文化在生产性保护中的活态传承,有效促进非遗文化的开发利用,进一步拓展非遗的生存和文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