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系统论视域下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研究 2020-06-01
赣南是全国最大的客家聚居地,也是客家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建设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对赣南客家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的新鲜尝试,与系统论的基本理念高度契合。文化生态保护区是由多个子系统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子系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子系统和社会支持子系统。优化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系统运行机制,必须做到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文化生态保护与自然生态保护相协调、历史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相结合。
-
纪录片《舞蹈·非遗》:用镜头记录非遗舞蹈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2020-06-01
纪录片《舞蹈·非遗》通过对我国非遗舞蹈代表性项目"云上舞""山中舞""水之舞""田间舞""海边舞"五大类别分别进行个案纪实,系统梳理了非遗舞蹈文化在留存和发展中的历史脉络与现状存续,实现了纪录片《舞蹈·非遗》对传播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认同。
-
新时代广西非遗活态传承与文化挖掘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一般文化遗产,其保存传承难度大,今天我们选择由大学生活态传承不失为非遗保护的一绝佳方式。本文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广西非遗传承的时代机遇,同时归纳出当代非遗传承所面临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结合广西民俗民情,提出非遗传承的思路。
-
当代语境下古镇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路径 ——以昆明官渡古镇为研究对象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古镇的一张名片,随着市场经济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囊括到旅游产业中作为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如何在新的语境下,始终保持非遗的在场,成为政府、学者与民众所关心的话题。近年来,昆明官渡古镇从区域地理位置出发,因地制宜,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探索出一条既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又契合非遗本身的发展之路,即文化空间构建、家园遗产重塑和发展遗产旅游三条实践路径。文化空间的构建保障了古镇非遗生存的社会文化空间;家园遗产重塑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居民和游客对古镇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积极性;遗产旅游的发展可以对古镇非遗进行有力宣传,同时也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积累资金,这三条具体路径为其他区域的古镇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
-
中国文化“走出去”语境下粤绣文化汉英翻译方法探析 2020-06-01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中与其他文化间的接触与交流,实质上是对外宣扬中国的优秀文化。随着文化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碰撞、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粤绣作为南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仍然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与价值,是中国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文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对粤绣文化翻译过程中的翻译方法进行探究和分析,以期促进广东粤绣文化的外宣英译,推动岭南非遗文化的对外传播。
-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与制度建设 2020-06-01
目前,文化自信得到了大众的普遍重视,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增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但随着时代发展,在外界影响下,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要想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不但要构建非遗保护制度,还要保护好非遗传承人,并构建传承制度。这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作为最高级别者,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价值,为此本文分析了非遗传承机制中的常见问题,探讨了怎样更好地建设非遗传承机制,目的是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使非遗文化更好的流传,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
从阳新布贴的艺术性探究其传承与发展方式 2020-06-01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作为湖北省较早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民间艺术,在十几年的发展中,阳新布贴在保护与传承上较之前有很大的进展,但在创新发展上还存在不足。文章从阳新布贴的图案造型、色彩特点入手,分析了其在传承与发展中的现状与问题,并针对问题从数字化建设、文创、当代艺术结合三个方面对其发展方向作了探索性分析。
-
共建共享背景下南京非遗民宿人群画像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南京非遗民宿是一个文化的载体。本文提出"淡季共建,旺季共享"的观点,一方面在旺季设计和开展各具特色的全员参与项目,让其参与其中,学习其中、游乐其中;另一方面在淡季能够参与民宿周围的建设,自觉把自己作为旅游环境建设一分子,真正树立主人翁意识,提升整体旅游意识和文明素质。经过研究发现,非遗民宿的"人群画像"复杂性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民宿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