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融入非遗文化元素的课程开发 2020-06-01

    潍坊本地非遗文化绚丽多彩,具有厚重的传统底蕴,将潍坊区域非遗项目引入专业课程体系,融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开设"民艺鉴赏与文创设计"等通识课程普及非遗文化、开设"民艺鉴赏与制作"等专业拓展课程传承非遗文化、改革"视觉特效设计"等专业课程体系置入非遗文创主题项目,创新非遗文化,从而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在跟随非遗传承人的传授、针对非遗文化的创新设计过程中,强化青年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知,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与传承,共同培养具有非遗传承创新素质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助力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培养。

  • 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于非遗工艺传承的思考 ——以广东省开平市水口镇为例 2020-06-01

    本文通过对广东省开平市水口镇现存的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研,了解非遗传统工艺目前面临的发展困境。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也迎来了春天。研究发现,充分利用"市场+非遗"的现代化之路和"文创+非遗"的创新之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打开市场得以保存和继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合与嬗变* 2020-06-01

    发展问题虽是联合国的支柱性议题之一,但文化对发展的促进作用并非自始就得到认可。长期以来,肯定与否定文化多样性价值的观点同时并存、相互对立。这种转变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世界文化发展十年"(1988-1997年)为契机,文化之于发展的重要性终得肯定。在20世纪90年代末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也要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国际政策目标影响下,"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概念被引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中。受制于"文化与发展"国际议题的讨论进程,可持续发展理念进入非遗领域后呈现出活跃、停滞、再活跃的阶段性特点。自2016年修正《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新增可持续发展专章后,该理念在近年非遗名录评审中的作用不断凸显。如今,可持续发展更被认为是国际文化遗产法的一项法律原则。在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行动十年(2021-2030年)的国际背景下,保护非遗的意义将进一步得以拓展。

  • 我国体育“非遗”保护标准化:内涵厘清及体系构建 2020-06-01

    标准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体育非物质遗产保护标准化建设工作迫在眉睫。依据《非遗法》,以标准化理论为基础,将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统称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具有学理性和简约性;标准化建设应兼顾简化性、通用性和动态性特征,内容体系构建可从调查、认定、记录、建档、传播、传承和开发利用7个方面着手,遵循实用有效、层次分明、效益最佳的原则;指标选取采用德尔菲法,多轮次调研最后确定为符号标准、保障标准和执行标准三个维度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30个三级指标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化体系。为了加快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化进程,需加强标准化的顶层设计,深化标准化理论,完善标准化监督机制,规范各部门权责,加强标准化人才培养,以期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思路与借鉴。

  • 非遗保护不是临终关怀 2020-06-01

    德国红点奖至尊设计奖、意大利A'design奖、英国100%设计展最美作品、多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百花杯”金奖、首位获邀以个展登陆米兰三年展的中国设计师……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个“核心圈”,马聪算是后来居上的“入侵者”,但他致力于用更新鲜的创意与创新,将东方审美带入世界文化高地的舞台中央.非遗——非遗不可吗?从不认同“非遗老了”的马聪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强调,保护不等于“临终关怀”,转化更不该捧着金饭碗要饭,唯有创新才能给历史以未来

  • Spring MVC模式下青海非遗工艺品在线销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020-06-01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人民创造了独特的、丰富多彩的艺术,产生一大批独具特色的民族工艺品,其中部分工艺品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地处青藏高原,这些优秀的民族非遗工艺品推广和传播受到很大限制。利用Spring MVC技术和MySQL数据库设计并实现的青海非遗工艺品在线销售系统,既可以促进民族工艺品市场推广,又便于民族工艺品统一销售管理,还可以为青海多民族文化的传播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 我国非遗保护中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的实践与反思 2020-06-01

    正规和非正规教育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明确提出的促进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手段。由于理论研究不足,我国目前非遗保护实践中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作用认识的争议不断。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对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界定与作用阐释出发,总结国内十余年的非遗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实践形式,指出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在当下非遗保护中所发挥的知识习得、"意识"唤醒、人才培养、深化研究以及弥补传承人群知识不足、增强文化自信和提升项目发展活力的作用;对于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与影响评估,应着眼于长远,既应注重个体差异、个案与当下,也要着眼于项目存续、社区发展与未来。

  • 可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 2020-06-01

    2016年,《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业务指南》新增“在国家层面保护非遗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从“包容性社会发展”“包容性经济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平与安全”四个方面将非遗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鼓励各国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制定非遗保护政策和措施。从非遗国家级名录项目评审标准、名录代表性、保护实践方面看,我国非遗保护还未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起来。为此,开展相关研究,修订国家级非遗名录评审标准,增强非遗名录在可持续发展主题方面的代表性,调整非遗保护实践,才能推动我国非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