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安卓应用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实践探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受到重视。除传统保护模式之外,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非遗保护带来更多可能。本文将安卓技术与乐山非遗保护相结合,分析现代科学技术引入非遗保护的优点与弊端,初步构建非遗安卓应用基本设计流程,为计算机+非遗实践提供借鉴,以期实现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双赢。
-
日常生活视野下鹤庆瓦猫的语义转化与应用 2020-06-01
目的鹤庆瓦猫是大理州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种镇宅神兽。研究鹤庆瓦猫造型符号的日常生活转向途径与创新应用,旨在让它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与实地调查法对鹤庆瓦猫的传统造型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市场调研收集市面上鹤庆瓦猫文创产品信息,分析归纳鹤庆瓦猫文创产品现状及功能场景分布,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再通过问卷调查法对现有产品用户反馈及用户需求进行统计研究,从设计实践的角度探索鹤庆瓦猫日常生活的转向途径。结果结合前期调研结果,形成了以叙事性为切入点的黄铜书签"青瓦与猫"以及潮流玩咖旅行必备的便携式蓝牙音箱,赋予鹤庆瓦猫日常生活的符号语义。结论通过对鹤庆瓦猫日常生活转向途径的研究,在打造地域性文化IP聚合效应的同时从消费需求的层面推广鹤庆瓦猫的文化内核,以设计创新推动非遗传承,构建瓦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机制。
-
“非遗经济”复兴:逻辑、价值与路径 2020-06-01
传统手工艺是非遗经济的主要支撑,也是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本质上,非遗经济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非遗经济的复兴提供了现实基础。非遗经济是提升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符合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现代制造业的有益补充;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进非遗经济发展是一个关乎文化、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命题。我国非遗经济的发展资源丰富,行业覆盖类型广;逐步受到国家各层面产业政策的关注;但仍然面临创新不足以及过度商业化等现实问题。为此,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内容及精神,制定非遗经济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创新创业,推动非遗类特色小镇发展,塑造良好非遗经济生态等。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佛山彩扎狮头传承调查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关系的纽带,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者,然而我国许多非遗濒临消亡的局面,如何做好非遗的保护、传承及创新是目前难题。佛山彩扎狮头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佼佼者"之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打造出样式不同的狮头承载着不同的意义和内涵。但其工艺程序复杂,手艺要求严苛,现传承日渐式微,亟待保护与传承。文章以佛山彩扎狮头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调查研究,探究其艺术特色、文化内涵和传承发展的困境并予以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促使这项传统技艺重焕光彩,为大众带来喜闻乐见的文化。
-
以“四通”模式讲好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非遗故事 2020-06-01
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要以建成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为目标,宣传通州文化,亟待将通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运河文化符号相结合,以"四通"模式讲述通州的非遗故事。即以"京通"为定位,串联通州与北京;以"运通"为视角,融合非遗与物遗;以"贯通"为维度,连结地域与历史;以"沟通"为方法,对话阶层和人群。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非遗故事在贯通古今的大背景下,展现出了宫廷、官僚、百姓与手工业者的复杂联系,南北方物质生产与思想文化相互交融,历史遗迹与传统艺术融会贯通,人文精神与民间信仰共塑城市风貌的历史画卷。
-
基于体验的非遗产品设计路径探析 ——以无为剔墨纱灯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需要运用多元化的手段、当代化的观念和审美以及商品化的设计实践。通过对非遗产品的体验路径梳理,总结得出"物趣""情趣"和"意趣"体验分类。以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为剔墨纱灯为例,以用户体验为视角,融合当下时代语境和审美取向,通过对剔墨纱灯的形式与材料、技艺体验和文化内涵等层面的产品设计实践,探寻无为剔墨纱灯产品创新设计的路径,不仅有效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手工艺,还提高产品与体验的文化附加值。对非遗产品的创新设计、文化推广等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非遗”视角下泰山石敢当文化旅游活化研究 2020-06-01
泰山石敢当习俗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非遗+旅游"的形式,在实现"非遗"活化的同时,也能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由于生活方式变迁与全球文化趋同,人们对泰山石敢当文化的认同度下降,当前,泰山石敢当文化旅游正面临着旅游资源缺乏系统性规整、旅游品牌感知性较差、旅游产品体验性不强、生存环境出现破碎化等困境。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与文献研究,在"非遗"视角下对泰山石敢当文化旅游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从泰山石敢当文化资源的规整、汇聚地的建立、传承人的培育、民众认同感等方面提出旅游活化措施。
-
黑龙江满族刺绣非遗传承人群体人类学分析 2020-06-01
依据田野调查数据的整理,对黑龙江满族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体的发展现状做出分析与数据统计,可制定满绣传承人谱系表;借助人类学"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中"相互对比法""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可对其传承方式绘制出定量分析图表。从人类学视角分析黑龙江满族刺绣非遗传承人群体特征,有助于探究其与母系文化特征的关联、不同区域传承群体对于同一族群的认知差异以及跨地域文化比较下满族刺绣非遗传承人群体的审美趣味与传播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