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基于关联数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管理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非遗知识的有效组织与管理,是非遗文化保护、传播与传承的前提和基础。本体与关联数据技术为非遗知识的组织与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实现路径。本文首先分析梳理了非遗领域知识的要素与语义关系,设计构建了非遗知识本体模型,以规范和揭示非遗领域知识的概念、属性和关联关系;其次,基于关联数据技术,研究非遗知识组织与关联数据集构建的过程,包括实体RDF化、实体关联、关联数据存储与发布等关键步骤;最后以湖北省非遗项目为例,构建了非遗知识关联数据集与知识服务平台。关联数据技术在非遗知识组织与管理领域的应用,能够促进非遗知识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对我国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
乡村振兴背景下沙河豆面印花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2020-06-01
沙河豆面印花是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工艺流程简单,独具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与文化价值。做好豆面印花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振兴乡村传统工艺及文化,对促进从业农民增收、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传统手工技艺工作室及陈列馆,融入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发展,借助数字化网络平台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措施是豆面印花技艺现代传承的新路径。引入现代印染及信息技术,融入流行设计元素,改进印花工艺等"技"的变革,丰富了印花产品的样式、衍生品;做好非遗元素的拓展等"艺"的创新,是豆面印花在传统工艺振兴中再生的主要途径。
-
乳源瑶族刺绣品牌IP 化的传播策略探究 2020-06-0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引领着文化产业创新生态的发展,非遗主题IP也成为了当下热门的文化消费趋势.乳源瑶族刺绣作为瑶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在国家非遗保护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态.然而随着新型消费经济生态圈的形成,消费场景日趋多元化,群体消费趋向瞬息万变,瑶族刺绣的创新性传播迫在眉睫.本文通过研究瑶族刺绣传播现状,提出乳源瑶族刺绣品牌IP化的传播策略,以更好地实现瑶族刺绣手工艺的创意转化和创新发展.
-
半山泥猫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体系的探讨及教育思考 2020-06-01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半山泥猫制作技艺的还原,再现泥猫制作技艺的工艺技术流程。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和社会需求的动态变化,尝试找出影响非遗文化萎缩凋零的主要因素。在文化创意产业崛起的新时代背景下,结合文化产品的创新与发展的形态研究,结合文化传承的模式研究,找出一种适合半山泥猫制作技艺传承与发扬的生产性保护研究体系及传承方法。
-
口头传统的沿袭:富川瑶族民歌的传播学研究 ——以平地瑶“蝴蝶歌”为例 2020-06-01
富川瑶族民歌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标志,是非物质文化的宝贵遗产,口耳相传、世代相袭的传承方式使其具有鲜明的口头传统特征。本文从传播学的语境以及"非遗"保护的视角,以富川平地瑶"蝴蝶歌"为例,分析其所沿袭的口头传统特征和社会功能,同时强调了传播环境对"蝴蝶歌"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
-
文化基因图谱视域下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的困境与策略 2020-06-01
文化基因是隐藏在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中的元代码,是把握赣南客家文化的核心要素。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实现赣南客家非遗的活化发展、活态传承,就必须积极构建属于赣南客家非遗的文化基因图谱,校准赣南客家非遗生态保护的有效途径。
-
地方性知识与非遗的整体性保护——基于广东勒流“扒龙舟”的考察 2020-06-01
地方性知识不仅可以理解为非遗的本质和特性,而且也是一种认识、理解和保护非遗的视角和方法。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来看,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街道的"扒龙舟"活动,不仅与勒流这一"地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息息相关,也与黄连、龙眼等具体"地点"的特定时刻相关;勒流"扒龙舟"的仪式与习俗,实际上是在"地方"形成的、体现为象征符号的意义模式,体现了人们的地方知识;勒流各种形式的龙舟比赛,本质上是多样化的地方之间的交流,不仅表达了地方不同利益主体的地方认同,也表达了一种地方社会的权力关系。地方所采取的种种保护传承措施,本质是发掘和利用地方性知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文化生态。勒流"扒龙舟"的个案考察表明:我们不仅要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理解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且要在实践上珍视各种地方性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掘与利用并存的各种地方性知识,方能对非遗进行真正的整体性保护和传承。
-
非遗视域下的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民族人民继承和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和民众生活紧密关联,属于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除此之外,还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与命脉,高校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人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拥有责任和义务,为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进行竭尽全力的保卫。在进行高校艺术专业的教学中,将“非遗”适宜的融入其中,帮助艺术生汲取民间的艺术养分和开拓自身文化视野,从增强学生本身审美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强化而言,具备十分深远的意义。本文在非遗保护视角下以培养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进行分析,旨在为更多的同行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