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抖音短视频中非遗品牌营销策略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记忆与历史底蕴的象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民族非遗的传播形式日益丰富,尤其是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其强大的社交属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提升了非遗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也改变了其在受众心中的刻板印象。但是单纯从内容层面的传播并不足以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必须借助新的营销手段和优质的传播内容来进行非遗品牌IP建构,拓宽民族非遗品牌的价值空间,实现商业价值的转化。

  • 泉州南音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 2020-06-01

    泉州南音是见证闽南语系地区文化生活的重要凭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建档保护是避免南音社会记忆断层的重要方式。通过分析南音建档保护的必要性,基于南音非遗建档保护工作的现实困境,从完善南音非遗建档制度、加强南音档案收集、推动数字资源整合、明确南音建档主体、构建专业化人才队伍等方面提出加强南音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工作建议。

  •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传播的模式及启示 2020-06-01

    通过分析日本、韩国、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英国、丹麦等传播实践,总结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传播主要有"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分权共建"三种模式。结合现状分析"政府主导"模式最适合我国,国外经验还启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传播应探索社会力量参与传播的双赢模式、制定非遗档案信息传播的法规政策、形成特色非遗档案资源的传播品牌。

  • 城市化进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2020-06-01

    文章从现代化进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及城市化背景下非遗如何创新发展的话题出发,对城市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 遗产思辨研究视阈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2020-06-01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仍存在过于强调"遗产"特性,而使其本质上"物化"的倾向。溯及现代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不难找到其二元理论逻辑的根源。遗产思辨研究将非遗视为动态的、意义生产的过程,认为其内在价值并非天生具有,而是经由社会的、文化的、话语的动态复杂动力机制形成,强调以辩证、发展的眼光,在与多元群体实践中重新理解非遗的本质,通过多层次及全方位阐发、挖掘和转化其精神内涵,赋予其新的时代含义和文化价值,释放其所蕴藏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潜能,进而发挥非遗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实现活态传承的时代命题。

  • 融入生活记住乡愁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如今越来越普及了,标志之一就是每到年节,“非遗”老字号食品、“非遗”手工制品、“非遗”民俗活动等就会集中开展线上线下的展览、展示、展销活动。“非遗”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乡愁,是中国人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载体。和正式的史书相比,“非遗”所记录的历史亲切、朴素而丰富,充满了人情味儿和烟火气。就拿春节来说,已经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与春节有关的“非遗”项目就有200多个,诸如舞龙、舞狮、灯会、庙会、年画、剪纸、社火……不胜枚举。丰富多彩的“非遗”展示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与多样,所营造出的节日氛围,是其他事物难以替代的。

  • 基于跨界打造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研究 2020-06-01

    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如何在保护它的基础上进行活态化传承和创造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以此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方法阐述非物质文化的成因、历史、分布与类型,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探索现代设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点,归纳其中的关键因素。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策略,包含3种较合适的途径,即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工业化及标准化、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化和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品牌化。跨界是当前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融媒体可以激活非遗的影响力,体验可以促进非遗的聚集效应,使非遗IP创造出跨界的无限可能。

  • 少数民族“非遗”法律保护机制的域外比较及启示研究 2020-06-01

    世界各国日益重视“非遗”保护,建立了众多的“非遗”保护组织并有充足的经费保障。在公法保护方面,各国重视调查与记录,对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多样化的认定,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来源群体,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单独立法保护。在私法保护方面,很多亚非国家承认并尊重社区集体权利,并确立了公有领域有偿使用制度。域外经验对中国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启示主要包括:采取统一立法的立法模式、整体性保护的保护理念、重视专项立法、尊重少数民族与传统社区的主体地位、积极探索“非遗”私权保护路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