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浅论梁山灯戏的独特性 2020-06-01

    200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梁山灯戏入选其中,与川剧并列为重庆地区国家级"非遗"戏曲剧种。形成于四川省梁山县(今为重庆梁平区)的梁山灯戏,既不似京剧、豫剧、越剧等剧种具有广泛的普及度,也不像昆曲、梨园戏、新昌调腔等剧种具有"活化石"级价值,却能以重庆独立剧种成功入选第一批国

  • 新媒体时代非遗传承传播问题探析 2020-06-01

    非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也是极其华丽的乐章。文章阐述了非遗的内涵,指出了现阶段非遗传承传播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传承人青黄不接,产业化运作不足,传播手段比较单一滞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传承,必须能够被共同体成员接受,能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有了文化认同,才会自觉参与其中。

  • 常州烙画艺术与大运河文化融合发展的实践研究 2020-06-01

    “常州烙画”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常州段是中国大运河穿越江南城区的典型段落,被列为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31个遗产区、27段河道之一。作者通过区域内运河文化为主题的烙画艺术作品的创作与研究,积极探索将地方非遗文化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的有机融合,有效提升地方城市文化的软实力。

  • 公共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位与作用——以抚州市图书馆为例 2020-06-0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公共图书馆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文章从非遗保护的意义和抚州非遗概述入手,分析公共图书馆在保护工作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并以抚州市图书馆为例,列举了部分保护措施,借以抛砖引玉。

  • 地方非遗进校园对文化育人的价值探讨 2020-06-0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成果的重要标志。非遗进校园,让学校成为充满文化气息的育人场所。它不但拓宽了年轻人的视野,而且使非遗产保护和继承工作"后继有人",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非凡的价值。而今,这篇文章从继承和教育的角度来看,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途径。我希望把思想和启示传递给读者。

  • 从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到高校外语教学 2020-06-01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余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一代代人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处于黄河流域的山西省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山西当地高校的英语教学偏重以西方国家的人文、历史、经济、科技等内容进行语言知识传授,英语课程中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的力度比较弱。本文就高校英语教学融合非遗文化内容进行了价值探讨,并对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从文化意识、内容形式等方面融入非遗文化元素展开研究,目的是在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更好地落实本土非遗文化保护和宣传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为对外交流打好坚实基础。

  • 互联网视角下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策略 2020-06-01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拓宽了非遗文化对外传播的渠道和方法,新型网络媒介的不断涌现也为非遗文化对外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文献综述、资料收集等方式,探讨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的现状,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的渠道、方法、内容、效果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 论少数民族非遗纪录片的文化空间建构* 2020-06-01

    “文化空间”不是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是建立在历史和空间的辨证关系上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维度。纪录片作为声画并茂的影像载体,在记录仪式、技术和艺术等文化空间表现形式上弥补了传统媒介形式的不足,凸显了纪实影像在构建文化空间上的重要意义。通过对近几年的代表性少数民族非遗纪录片进行分析,可见其主要从核心价值的符号化、日常生活的美学化、仪式实践的身体化三个方面进行“文化空间”的建构,并呈现出流动的社会背景下个体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审视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