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京杭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机制研究 2020-06-01

    京杭运河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受到社会各界普遍重视。有人认为,将这一非遗与旅游开发进行结合,则有助于非遗的传承。本文首先对京杭运河的非遗保护以及旅游开发互动机制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笔者以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具有很强的公益属性,所以,对非遗的旅游价值开发,可以使其保护工作更上一层楼。因此,相关人士对旅游开发互动机制给予了高度重视。

  • “匠艺”与“匠心”:纪录片《传承》现代语态的人文阐释 2020-06-01

    一、匠艺传习的"故事化"叙事新思路(一)"非遗"传承的形与神该片共10集,每集从几位"非遗"传承者的故事说起,从分布广度而言,可谓天南地北,完整记叙了华夏民族的历史轨迹,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部十项分类。从精神纵深而言,《传承》(第三季)从未在技艺的层次上浅尝辄止,而是通过传承至今的绝技,展

  • 以当地音乐资源,打造"非遗"美育课程 2020-06-01

    非遗也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着传统的伦理道德理念,能够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支撑.传统音乐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历经了数千年的历史发展、沉淀所传承下来,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形态和文化内涵.在打造非遗美育课程的时候要充分应用当地苗族、侗族音乐资源,丰富教学形式、创新教学内容,为小学音乐教学的传统音乐传承提供助力.

  • 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0-06-01

    通过Arcgis空间分析技术,运用最邻近距离分析、区位熵分析等方法,结合Excel数据计算,对吉林省380项非遗项目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文化区差异、民族聚集和气候水文等三个方面探索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因素,以求为吉林省非遗项目的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提供相关依据。

  • 基于“学习强国”App的非遗新媒介叙事研究 2020-06-01

    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重视新媒介叙事和传播问题。研究回归传播的内容起点,将"学习强国"App作为切入口探析其中的非遗叙事,并借此获知当下非遗新媒介叙事的现状。"学习强国"中的非遗叙事特征表现为以下三点,碎片化叙事适合移动端传播;叙事空间的强地域特色;宏大叙事与个性化视角相结合,并针对叙事风格和叙事形式等不足提出针对性建议。

  • 浅谈侨乡非遗民俗文化在校园舞蹈中的传承 2020-06-01

    以广东为代表的岭南舞蹈在非遗的舞蹈创作上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近年又以高校非遗舞蹈的创作表现最为突出,已成为广东校园舞蹈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排头兵。五邑侨乡是一系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世界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乡,它们为本土舞蹈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江门近些年校园舞蹈教育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舞蹈作品内容在本地文化的创新与继承方面显得乏善可陈。

  • 社会变迁视阈下非遗“活态传承”研究——以满族说部为例 2020-06-01

    本文以社会变迁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活态传承"困境为研究视角,以国家级非遗项目满族说部作为研究个案。社会变迁使得发轫于传统满族"讲古"文化习俗的民间口头说唱艺术满族说部的演进形态,由氏族指定的传承人当场讲述转变为文字记载;敬祖、祭祖、颂祖的传统功能转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留存价值。在众多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中,家族与家庭结构分化、区域经济结构变迁、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现代化进程中"去地域化"的消解因素等,客观上造成了满族说部难以"活态传承"的困境。笔者提出"重建""再演"的双轨结合方式以达到满族说部"活态传承"的效果,"重建"是指满族说部传承人依旧俗规制保留拜师收徒、秘传说部记忆方法、教导氏族文化内涵,求"根"求"质"不求"量"的传承方式;"再演"是指保留满族说部文化内核的基础上,以普及和推广的表层形式扩大非特定文化圈的民众了解满族说部。

  • 文化分层视角下民间文学资源旅游开发优化研究 ——以黄陂木兰传说为例 2020-06-01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的不断融合,民间文学愈发成为地方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与此同时,重开发轻保护的行为也屡见不鲜,如何在非遗保护的基础上优化旅游开发成为重要议题。本文吸收民俗学等理论,构建民间文学旅游开发的文化层模型,通过阐释民间文学的民间文化层、大众文化层和精英文化层之间的互动,探讨如何兼顾保护和开发,并以黄陂木兰传说为例进行分析,提出了开发认知、监督机制、群体合作和经营策略等优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