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非遗视角下民族饮食习俗文化与传承 ——评《民间饮食习俗》 2020-06-01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极为悠久和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中民族饮食习俗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都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基于在非遗视角下,通过不断加强对民族传统饮食习俗文化的传承发扬工作,不仅能够实现我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保护工作的和谐稳定地发展,还可以有效带动当地经济效益的提升,为居民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收入。由宣炳善等人编著的《民间饮食习俗》一书科学详细地描述了传统民间饮食习俗、节日饮食习俗、民族饮食习俗以及民间饮酒、饮茶习俗等内容,在作者眼里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极为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件人生幸事,同时也是作为社会公民应尽的历史责任。

  • 基于地域识别性视角的非遗文化空间构建策略研究——以长沙湘江古镇群等为例 2020-06-01

    针对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地域识别性丧失和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如何存续的问题,在深入解读地域识别性与文化空间内涵的基础上,认为非遗主导的文化空间建设是提升地域识别性的有效手段;并研究了长沙湘江古镇群建设等非遗资源应用于提升地域识别性的相关实践经验与问题,提出"多层次"管控模式创新、"主题式"文化空间打造与"类型化"文化空间加载3大策略,推动非遗在文化空间设计与运营上的积极应用,以提升地域识别性。

  • 非遗视角下道教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道教音乐又称"斋醮音乐""道场音乐",是在道教科仪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历史上,道教音乐汲取了中国古代宫廷音乐与传统民间音乐的精华,同时融入道教信仰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6年,"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和"武当山宫观道乐"就作为民间音乐类非遗项目成功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后,越来越多的道教音乐开始申遗。截至目前,各地共有22处道教音乐入选国家非遗名录。道教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也因此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 文化扶贫战略下陕西非遗外宣翻译及翻译人才培养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近两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指导下,全国各地的文化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而陕西省作为一个文化大省,尚且存在众多非遗保护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重视解决。由此,在文化扶贫战略下对本地非遗英翻人才的培养是促进和保护非遗文化的最佳选择之一。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活化之道 2020-06-01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靠"人"来代代相传,被称为"民族的记忆"与"历史的活化石"。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拥有39项世界级非遗,数量居全球首位。非遗承载了民族文化的DNA,将我们区别

  • 乡村振兴视野下非遗项目的网络直播传播传承态势研究 2020-06-01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全面兴起,为我国众多根植于乡土大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播传承开辟了新场域。在乡村产业振兴政策的推动下,乡村非遗项目的网络直播呈现出从“封闭”到“开放”的变化,具有“多元化”“自发化”和“纵深化”的传播特征;同时,当前的传播传承实践中也存在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少传播规划以及传播复杂化等问题。总结分析这些问题,把脉当下,对实现乡村非遗项目传播传承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 黔心匠意·非遗在凯院 2020-06-01

    在中国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凯里学院举办"黔心匠意·非遗在凯院"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启动仪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歌舞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培计划学员作品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体验,同时还举行"非遗.生态.传承"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等。凯里学院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终把做好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

  • 非遗视角下山西太谷形意拳活态流变规律探析 2020-06-01

    活态流变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特征,对非遗活态流变规律的探索和分析是非遗保护工作开展的前提。通过对作为国家级非遗的山西太谷形意拳从传承内容、传承组织、传承群体、传承空间四个方面进行基于太谷形意拳数百年传承历史的活态流变特征梳理,总结出太谷形意拳的活态流变规律:理一分殊,内承外化的内容流变;崇德开放,圈层辐射的传播特征;人随拳旧,拳随人新的双向影响;历史孕育,独立存续的形意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