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创新开启非遗传承的新天地 ——以建水紫陶为例 2020-06-01

    云南建水紫陶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陶艺制品,其制作技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近年来建水紫陶发展蒸蒸日上,除了当地紫陶技艺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以及人们日益觉醒的传承非遗意识,最重要的还是紫陶产品的不断创新,推动了当地紫陶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 新时代闽东非遗畲族拳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0-06-01

    传承与保护少数民族体育是我国提倡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体现.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闽东非遗畲族拳的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迎来了新的时代机遇,以至于非遗畲族拳的传承与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2016年畲族拳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进一步了解畲族拳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的发展情况,发现其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以及为期十天的田野调查,深度挖掘和整理畲族传统武术传承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进行研究与分析.研究认为,非遗畲族拳的传承路径单一,畲族拳的发展应不断注入新理念、创造新条件,以新思想引领非遗畲族拳的改革发展与新实践,推动非遗畲族拳在体育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履行新担当、发挥新作为,助力实现新时代发展目标.

  • GAN 技术在传统竹编元素生成中的设计 2020-06-01

    目的探究传统文化元素的生成方法,将之运用至文创产品的设计实践中,在传播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方面进行尝试。通过技术方法上的创新和运用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足,文化元素陈旧匮乏等现实问题。方法以瑞昌竹编的传统文化元素为例,综合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包括对瑞昌竹编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深度访谈,将采集的竹编传统文化元素导入模型系统,利用生成式对抗网络技术训练计算机GPU,使其衍生出新的文化元素,建立瑞昌竹编文化元素库。结论利用生成式对抗网络模型迭代计算出的瑞昌竹编传统文化元素既具有传统纹样的艺术性又兼具信息时代对设计衍生的时效性要求,同时还符合当代社会对时尚偏好的追求。将其运用于现代文创产品的设计当中,使文创产品成为传播我国优良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效载体。

  • 微信小程序在非遗文化传播中的应用研究 ——以“香昱”微信小程序的设计开发为例 2020-06-0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标准的5G技术逐渐普及和国家政策的扶持,通过"互联网+传统"的合作应用模式,许多传统产业以及文化在市场上开始以新的形象重回大众和社会的视野,得到了许多关注与支持。《"香昱"—非遗在小程序中的创新运用与推广研究》就是利用数字化与传统相结合的方式开发的一项微信小程序项目。以传承保护优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的,以关注传统文化、非遗的爱好者为目标人群,探索研究具有针对性的非遗推广微信小程序,为大众和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 以文化创意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美学效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与旅游利用,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与实践命题,它甚至成为新时代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而如何在科学保护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和精神的非遗资源的基础上,使其得到有效的利用、活化和充分发展,则是需要学界深入探讨和解决的一个综合性课题。据此,本文提出的思路及基本观点是:以文化创意激活非遗资源的旅游美学效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科技融合的展示设计探究 2020-06-0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濒危项目抢救到体系化发展,历经数十年的时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非遗的发展已步入"后非遗"时代,非遗开始逐渐适应利用新型媒介来获取更为广泛而有效的传播与传承方式。通过分析国际上前沿的非遗与科技融合的展示设计案例,探究其在拓展非遗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可持续性动力,并深入探索以非遗为核心主题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展示设计实践。基于非遗与科技融合的展示设计也将成为"后非遗"时代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

  •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成都市青羊区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是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显著,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非遗资源丰富的成都市青羊区为例,调研了该区非遗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实践工作,并对其中产生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 “新”设计助力“老”工艺——非遗与新媒体的教学实践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基因,是祖辈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但是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诉求的改变,非遗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审美诉求的脱节,越来越多的传统手工艺逐渐失去了自身生存的土壤、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濒临消逝,非遗手艺人“老龄化”严重,越来越多的“老工艺”需要注入新鲜血液、通过创新设计的介入以及新的传播方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和生活场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