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保护利用方向——以敦煌为例 2020-06-01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融合了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互联网技术逐渐占据日常生活,如何将现代技术运用于传统敦煌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并发扬其文化内涵,是非遗产业正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影像化保护角度出发,基于影像化保护及现代技术对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意义的理论实质,通过剖析当前敦煌影视化保护的主要问题,论述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保护措施及方向。

  • 口述史视角下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路径研究 2020-06-01

    以口述史的视角,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访谈,总结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效与不足,探讨其保护路径。提出加强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史料挖掘、进行必要的行政干预、推进改革创新、完善市场开发、加强宣传教育、促进推广普及、强化法律保障的武术非遗保护路径。

  •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图书馆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0-06-01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包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是基于心理优越性和行为坚定性的文化表现,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得以世代传承和继续向前发展的内因。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高校图书馆自身就有义不容辞的重要作用:除了需要将非遗继续传承下去,还应尽力保障其独有的生命活力,继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振兴民族精神,共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 一场有温度的采风之旅 2020-06-01

    近日,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主办的2020年度“最美的书”评选结果揭晓,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副教授崔晔主编的2014级舞蹈学班毕业集《说舞留痕——山东“非遗”舞蹈口述史》入选。这本书通过深入访谈的形式,挖掘、整理了50余位山东“非遗”舞蹈传承者的口述资料,将最鲜活、真实的史料留存下来,展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大秧歌的风采。这是一本满溢着民俗生活氛围和民间艺术气息的、有温度的书。

  • 羌族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性别文化特征透析 2020-06-01

    本文以羌族具有代表性的四种音乐舞蹈类非遗项目——羊皮鼓舞、莎朗、羌笛、羌族口弦为例,解读羌族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别文化特征,并分析其传承实践中形成性别差异的原因。文章认为,非遗文化传承在新时期面临男多女少、后继乏人等问题,适当打破传承体系的性别禁忌,是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实践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 打造贵州旅游新名片:关于“古苗疆走廊”旅游开发的思考 2020-06-01

    古苗疆走廊是一条重要的"活态"民族走廊,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及文化内涵,极具旅游开发意义。本文对"古苗疆走廊"沿线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分析,归纳出走廊沿线文化丰富多元、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民族/族群频繁互动、是连接中国与东南亚的国际通道等特点,并进而提出进行整体品牌塑造、优先开发古驿站、对非遗产品精品化打造和品牌包装、申报世界遗产、重视走廊的文创产品开发等对"古苗疆走廊"进行旅游品牌塑造的开发导向及发展建议。

  • “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开展 2020-06-01

    2021年6月12日至7月11日,为庆祝建党百年,文化和旅游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在上海共同主办"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十周年。2021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6月12日,活动主题为"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本次邀请展是近年来对中国传统工艺发展历程进行的系统梳理和振兴成果的全面集中展示

  • 炒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2020-06-01

    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考察的第一站,是全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当时樊生华在现场展示西湖龙井炒制技艺,"我正炒着茶,一抬头,看见总书记走过来。他拿起一点茶叶闻了闻,评价说,两个巴掌炒出来的茶,就是比机器炒的香。"樊生华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说,总书记轻松幽默的话语,是在鼓励大家,要把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