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徽州竹编 2020-06-01
徽州竹编,作为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代表性项目,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走进黄山市博物馆,一件清朝的竹丝编夏衣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件衣服为竹质,竹丝纤细光滑,柔软有弹性;衣领、袖口、边沿用白线镶细边;圆形小纽扣两两对称,如同蝴蝶结。这件技艺精湛的竹丝编夏衣,清凉、舒适、美观,可谓竹艺界的珍品。
-
封面人物:梁红宣 2020-06-01
梁红宣,1948年生。安徽省武术协会顾问,蚌埠市武术协会终身名誉主席、执行主席、原市武协主席。中国武术八段、心意六合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万胜苗刀非遗传承人、蚌埠市万胜苗刀传习基地总监。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安徽省武协心意六合拳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武当赵堡太极拳总会副会长。中共党员,蚌埠市第十届人大代表。
-
资讯 2020-06-01
非遗宋锦为全国两会添光彩在今年的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表彰仪式上,"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首次颁发。"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的奖状也首次进入大家的视线。这幅长70厘米、宽40厘米的奖状上的锦缎部分采用的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宋锦。宋锦,指宋代发展起来的以经线和纬线同时显花,具有宋代艺术风格的织锦。它纤巧秀美、色彩古朴、纹样典雅,有"锦绣之冠"的美称。
-
“十四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相关政策措施研究 2020-06-0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保护,这就要求在下一步的规划纲要编制过程中,在《建议》指导下,政府需要进一步提出具体的实施政策和措施,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强化总体规划意识,注重配套设计,突出地域特色,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鼓励支持探索各种市场化手段的使用,培育有利于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市场环境。要处理好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关系,形成全国一盘棋,在保护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把农村拆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深化非遗文化的标准化和非标准化建设改革。要充分认识到,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各地发展不平衡,非遗文化的地域性特征非常明显,完全标准化是不可能的,必须因地制宜、因地施策,不断提高各级政府的决策水平和治理水平。
-
基于R M P分析的广西北部湾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2020-06-01
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姿态万千,发展海洋非遗旅游是发挥北部湾地区海洋资源优势、活态保护与传承海洋非遗、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运用RMP分析法,对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资源概况、旅游市场、产品类型等进行了调查分析。针对目前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资源旅游开发的现状,应加快以资源为优势,合理有序开发;以市场为导向,增强海洋非遗旅游市场营销力度;发挥创新驱动引擎作用,促进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强化政府职能,建立海洋非遗旅游开发保障机制。
-
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0-06-01
数字化保护是实现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效保护的重要方式。近年来贵州在少数民族非遗数字化保护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然其数字化进程尚处于由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初级阶段,不仅存在着网站建设滞后、建设主体分散等问题,也面临着非遗的地域性、民族性等难题,因此要制定非遗数字化的专项发展规划,启动"贵州非遗记忆工程",大力引进并研发数字化保护新技术,集合多方力量共享共建少数民族非遗数据库,将非遗数字化建设与贵州城乡文化建设相结合。
-
非遗分类及非遗阶元系统建构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工作的基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我国现有的多种分类方法存在类目设置不全,类目互斥性较差,分类层级较少等问题,为了适应非遗保护工作重心转向的实践需求,需要对现有分类体系进行完善。分类学具有较为成熟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机制,其研究对象与非遗同样具有传承性、多元性和活态性等相类似的微观特性,以及种类多样、分布广泛的宏观特征。在借鉴分类学的分类体系,结合现有的非遗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初步建构了多层级且具有较好可扩展性的非遗分类阶元系统,探索了非遗分类体系建构的途径和机制,丰富和扩展了非遗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
新媒体环境下“非遗”的活态传承策略 ——以黑龙江省满族祭祀文化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人类历史的"活化石",是一个民族对于优秀文化的凝练。满族祭祀文化是作为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东北地区已有上千年历史,既保留了满族人特殊的文化内涵,也反映出满族历史的发展轨迹。文章探讨了满族祭祀文化的时代价值与挑战,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化传播为其发展带来的新契机,并提出了传播策略,从而使"非遗"文化的传播和保护有了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