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艺影凡声 粉墨心弦 丁凡其人其艺 2020-06-01

    有人说,在粤剧界,丁凡是一个"另类"的存在。的确,他籍贯湖南醴陵,从小没听过粤剧,既无家学渊源,又非科班出身。然而,他既是粤剧界较早拿到中国戏剧最高表演奖"梅花奖"的演员,又是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项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更是领导、专家、观众"三认可"的

  • 《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06-01

    定价:50.00元本书的研究具有相对广阔的、开放性的视野,引入了一些新的概念,比如对社会主义新传统的探讨、对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关系的探讨以及非遗的“符号化”等问题,为非遗的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进行系统探讨,在“文化中国”的语境下,具有特别的意义。

  • 新时代下社火民俗的现状调查与传承对策研究——以关中地区陇州社火为例 2020-06-01

    在当下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中,中华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与快节奏流行文化的夹缝中举步维艰。陇州社火是陕西关中地区的一种群众性传统民俗文化艺术活动。以对陇州社火、其近年来取得的成就及对于陇县当地文化、社会及经济方面的重要意义作为起笔,通过线上调查问卷和线上采访的方式作了深入调研,详细描述并分析了陇州社火在传承发展中存在问题及现有解决措施,最后从政府、社会和社火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了构建非遗保护联合示范区、提高社火从业人员薪资水平等多个中肯的改良建议和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此举对于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问题、原因和对策——以云南省大理市白族为例 2020-06-01

    大理市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鲜明、种类繁多,在旅游业的大力推动下,其利用和开发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但在此背后,也隐藏着深层次的问题。笔者总结了大理市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即只有明确大理市白族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走非遗的“精品化”道路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才能在“文化变迁”的背景下用好该“文化资本”并增加该“文化符号”的价值,从而使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实现有机统一和良性循环。

  • 正祀与民间信仰的“非遗”化:对民间信仰两种文化整合战略的比较 2020-06-01

    中国在历史上曾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有影响的民间神灵列入正祀体系,对民间信仰进行整合,借此实现大传统对小传统的吸纳,实现文化的正统化和大传统的地方化。民国之后,民间信仰处于不受重视或抑制的状态。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些有影响的庙会祭典被列入其中。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民间信仰提供了新的合法化途径。与正祀体系不同的是,民间信仰的"非遗"化强调的是民间信仰的地方性和特异性。因此,民间信仰的"非遗"化战略在整合文化的同时,还表现出不容忽视的潜在的解构功能。

  • 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探讨 2020-06-01

    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增进民族精神认同的重要基础。做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能够维护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动力支持。作为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大国,我国拥有丰富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以来,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仍旧存在大量的问题,因此展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和对策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正是以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传统武术文化非遗文化传承的发展困境,展开分析调查旨在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

  • 北京大兴鸣生亮武学研究会举办多种形式培训班适应新需要 2020-06-01

    中国太极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后,作为非遗吴氏太极拳的保护单位,北京大兴鸣生亮武学研究会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吴氏太极拳技艺和文化,造福人类,研究会新一届领导班子在会长张卫公先生的带领下,经过反复研究,认真思考,决定不忘初心,不负众望,不辱使命,继续以老会长张全亮先生为楷模,沿着他指引的方向,与时俱进,以进一步规范、传播梁式八卦掌、吴氏太极拳的实际行动,适应新形势下的新需要。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一直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让遗产"活起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指明了方向.非遗传承应立足于社会实践,在保护、利用中诠释和丰富其价值.深挖非遗文化元素,与文化创意产业(下简称文创产业)融合发展成为非遗传承的有效方式之一.文章通过研究认为非遗与文创产业的融合发展中多元主体参与,搭建平台,研发文创产品,借助线下、线上双渠道推向市场到达目标受众以实现政府、非遗所在地社区组织及企业等其他社会组织三方共赢,即"1+1+2+3"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