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点翠传承人肖玉妹:“活体拔毛”是误解 2020-06-01

    2021年5月,肖玉妹在北京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摄) “人们常说的点翠是指产品还是工艺?”《环球人物》记者问点翠非遗传承人肖玉妹。 肖玉妹是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肖氏点翠”的第三代传承人,坐在记者面前的她秀气文雅,头上戴着一支华丽耀眼的点翠发簪。她指着发髻,说:“我们所说的‘点翠’,通常是指产品,而点翠工艺,是指把翠鸟羽毛镶嵌在首饰的金属胎体上的一个过程。

  • 从民间传统到现代竞技 ——基于嘉兴掼牛竞技身份迭新历程的考察 2020-06-01

    近十余年来,全国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火热开展为包括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在内的诸多文化项目提供了发展契机,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改变了项目原有的形态。国家级非遗项目嘉兴掼牛便是这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个例子——它在当下的寻路与发展,正是处于非遗框架的重新定义、大众的“他者化”凝视、自身身份迭新等因素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中。通过长期的民族志观察可以发现,嘉兴掼牛与当下生活的接洽之处,实则蕴含于其不囿于“非遗”概念的传统竞技与表演属性当中。随着非遗保护政策的推进与完善,嘉兴掼牛也经历了对自己身份迭新过程的再度审视和重新认知。在众声喧哗的当下社会,把握并彰显项目固有的文化特质、寻找其自身与现代文明的接洽之处,或可成为同类传统项目较为恰适的发展路径。

  • 乡土艺术的传承与地方高校的责任 ——以非遗保护视野下岭南姑娘歌的传承探索为例 2020-06-01

    传统乡土艺术的现代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中实现有效的传承。依托高等院校传承包括乡土艺术在内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现代艺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将地方非遗资源引入地方高校,进行由教材到教法的乡土艺术特色课程建设,既是特色办学并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丰富高校教学内涵并深度传承各类非遗的需要。岭南师范学院及其音乐与舞蹈学院将粤西特有的曲艺品种“姑娘歌”引入本校的特色课程建构,正是这一思路的有益探索。其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和绩效,也证明这种实践与探索是成功且有意义的。

  • “非遗”元素与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融合创新的技术路径研究 ——以韶关市乳源瑶族为例 2020-06-01

    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拥有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具有文化传承和传播性、创新性、实用性、多元性、情感寄托性等鲜明特点。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长河中珍贵的宝藏,闪耀着文化精华的光芒。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存在设计理念缺乏创意和易被复制、缺乏技术、人才、资金支持等问题,该文创新性地提出了韶关市乳源瑶族"非遗"元素与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融合的技术路径,涵盖了服装、首饰、装饰、文具等领域,借助校园文创产品这一新载体进行研发,瑶族"非遗"向现代生活应用转型,为其传承带来生机;同时呼吁更多传承者坚守手艺,保护与传承瑶族非遗文化。

  • 挖掘最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打造现代舞台精品——舞剧《醒·狮》非遗和戏剧舞蹈的完美化合 2020-06-01

    舞剧《醒·狮》运用了大量非遗符号,把人们熟悉的文化艺术与现代表达相结合,在舞台上,对岭南文化进行一次创造性的发展。"狮头、南拳、醒狮……腾挪、闪扑、回旋、飞越、起势、探青、醉狮、入阵、发威……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和舞狮这个主要元素一起构成"取其神,塑其形"的舞蹈语汇,在非遗基础上,对舞剧做出大胆的创新,打破常规,力求以更具时代感的视听审美艺术来突破传统、满足当代观众现代审美需求。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科技化传播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承载非遗内涵,记录非遗信息的重要载体,保护和传播非遗档案对于传承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科技方法被应用于非遗档案传播之中,提升了传播质量,增强了传播效果。论文从技术和媒介两方面着手,总结了非遗档案传播现状,分析了非遗档案传播过程中以传统媒介为主、传播频次不高及内容质量有待深化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坚定科技化传播方向、加大科技化传播的频次及提升科技化传播质量的对策,以期推动非遗档案科技化传播的进行。

  •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 ——以皮影戏为例 2020-06-01

    上海是一座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国际化大都市,非遗的外宣翻译是重要的文化交流媒介手段。文章以海派皮影戏为例,分析上海非遗文化外宣翻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对上海非遗文化普及、人才培养、推广途径等逐一研究探讨并给予了相关解决方案及建议。

  • 虚拟在场:手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短视频中的场景建构 2020-06-01

    本文在场景理论视域下探讨短视频对手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呈现,分析手艺类非遗短视频的特点,再根据场景背景分析使用短视频形式进行场景建构传播非遗手艺。短视频风行的时代,非遗手艺以短视频的方式展示,有助于非遗手艺在当下得以存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