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非遗外宣中翻译符号学研究——以山西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为例 2020-06-01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顺应了中华民族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策略。本文以山西省非遗民俗文化为例,分别从语言符号转换和非语言符号转换两个层面研究翻译符号学在外宣翻译中的应用。目前,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涵盖了文学、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等五大方面。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在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山西省非遗外宣翻译一方面保护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顺应了中华民族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的倡议,其重要性不可小觑。但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还存在不足之处。

  • 基于生态翻译理论的布洛陀介绍文本英译研究 2020-06-01

    布洛陀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敢壮山地方传统民间文学,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主要以生态翻译理论为指导理念,结合广西非遗介绍文本翻译现状及不足,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出发,对布洛陀介绍文本的英译进行分析,探讨译文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以期为广西非遗介绍文本翻译提供参考。

  • 背装古饰文化传承与艺术价值研究 2020-06-01

    背装古饰给一方民众全新的娱乐方式的同时也传达着一些传统文化的积极思想。运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以背装古饰构造为着眼点,探究背装古饰的艺术价值,以服装为载体,让消费者重新认识非遗元素。探究背装古饰的文化价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新的姿态重新回到大家的视野,以此体现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价值和时代魅力,弘扬文化自信精神,呼吁人们关注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法保护困境及措施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涉及到了整个国际社会知识产权制度格局的变化,不仅存在非遗概念与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理念的差异,还在国际社会备受争论.当前,我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知识产权法保护范畴面临着许多困境,但是,实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法保护,将是进一步拓展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战略选择

  • 剖析开封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非遗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是社会文化建设的基础构成,能够充分发挥非遗文化优势,强化民族自信,对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效支持。本文结合开封非遗文化实际情况,对开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详细阐述,分析当前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探究科学的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策略,推动非遗价值的高效实现,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 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 ——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 2020-06-01

    博物馆有保护与收藏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设施和丰富经验,因此也有能力、有责任保护与收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保护和永久收藏不可替代的机构。但非遗并非一件简单的文物,其活态性和原真性都对非遗保护提出了不同要求。

  • 后工艺时代文创设计的教学思考——南京艺术学院文化创意设计专业毕业创作评述 2020-06-01

    后工艺运动的概念是马克·雷曼(Mark Lyman)于2007年提出的观点。相对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作室手工艺运动,后工艺在当下的艺术实践中,超出了原来手工艺定义的局限。今天的手工艺专业越来越具有复杂的智知性内涵,同时还需要对新材料进行不断实验与探索,与艺术、设计相互交叉。在近十年后工艺的浪潮中,国内院校里的手工艺面貌与国际趋于同步,其具有独立的价值观而非设计或艺术形式下的材料替换。同时,南京艺术学院(简称"南艺")的文创设计方向面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文化创意产业的热潮,在教学上有了更多维度的需求,在设计教学与实践中打通了艺术、设计、科技、经济等学科的壁垒,多学科交叉、共享,并准确把握了自身学科语言,以寻求新时代所需求的教育模式。

  • VR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运用——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前沿话题》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前沿话题》集合了作者苑利与顾军多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成果,多角度地向读者阐述了什么是非遗以及如何保护非遗。该书包括5编、48篇文章,内容主要有:“非遗”保护的逻辑起点:“非遗”存在的问题;传承人:中华文明的“二传手”;政府在“非遗”中的定位;遗产活用:见人、见物、见生活。该书针对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同时明确了在现代互联网时代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利用高科技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VR技术作为一种人机交互仿真技术十分适合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