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对传统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以北京丰台区三路居新善吉庆开路会为例 2020-06-01

    三路居新善吉庆开路会是北京丰台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学术研究价值、生活实用价值以及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传承制度的革新、表演器械的改良、招式动作的创新、媒体平台的运用、海外影响力的拓展等进行研究,指出开路会这种传统非遗技艺在传承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提出对传统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 差异与互补:官方与民间社交媒体的新闻生产对比研究 2020-06-01

    官方媒体的职责与使命是在新闻生产上对民间媒体起舆论引导作用,并与之实现良性互动和共赢。本文以官方媒体“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与民间媒体“非遗星球”两大公众号为样本,使用数据挖掘技术采集了两者自创立以来的报道文本,以内容分析法对比了它们在新闻生产中的特征与差异。研究发现,新闻场域的惯习一方面导致了官方与民间媒体在新闻生产上的显著差异,另一方面也制约了官方与民间媒体之间的互动程度。本研究对官方媒体如何引导民间媒体,形成互补共赢的发展模式有重要启发意义。

  • 探析南京非遗研学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2020-06-01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开展研学旅游,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开展研学旅游的是一种特殊旅游资源。文化底蕴深厚的南京具有丰富的非遗研学旅游资源,非遗研学市场潜力巨大。然而南京非遗研学旅游处于初步开发阶段,仍存在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完善、产品开发缺乏深度和广度、行业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为了促进非遗研学融合,建议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保障非遗研学旅游发展;立足优质非遗资源,明确非遗研学主题;加强非遗宣传推广,培养专业研学人才;树立优质品牌,凸显南京特色。

  • 基于服务设计思维的南京金箔文创产品定制设计研究 2020-06-01

    从商品经济到服务经济再到体验经济,人们对文创产品差异化需求提高的同时,对服务和体验的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高。文章通过服务设计思维,研究南京金箔文创产品线上定制设计。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对社会背景、生产工艺、各角色用户等方面进行调研,运用服务设计方法进行"南京金箔文创产品定制设计"的服务系统分析,得出南京金箔文创产品定制的设计内容,并进行设计验证,最终构建非遗文创产品定制的设计策略和实践路径,为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文创产品的定制创意设计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 黑龙江满-通古斯语族非遗类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策 2020-06-01

    黑龙江满-通古斯语族非遗类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是重大的。认清楚这个意义是做好接下来工作的思想准备,也会对保护工作起到原则性作用,指明方向,奠定基础,我们应该基于保护黑龙江满-通古斯语族非遗类音乐文化、维护世界音乐文化多样性、加深彼此文化认同、互动、平等交往的历史职责等层面开展保护工作。

  • 陕西省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实处境与对策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发展的核心。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然而在其保护和传承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问题,应多渠道筹措保护资金,多渠道开展非遗传承,提高非遗保护意识,完善相关政策法规,采取多项措施保护与传承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文化身份合法化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实践主体建构 ——以贵州省思南县傩文化传承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与传承人制度是我国"非遗"保护的重要举措,对保护、传承与传播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非遗"保护的"完整性"、"活态性"特质要求文化保护过程中厘清政府、地方社区与传承人之间的权责关系,在文化传承实践中发挥三方优势并凝成合力。"非遗"保护工作需要强调"人"的文化主体性、提升个体"文化自豪感";"赋权"地方社区、文化遗产持有群体更多的话语权与决策权;在人们的文化实践中寻求传统文化基因向现代意义的转化。"非遗"采用主位承袭方式继承与创生"活态"文化有益于尊重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性,有益于增强人们对精神共同体的认同感,有益于培养地方社会"文化民主"意识。在物质文明不断进步的时代,人类生命的丰富性同样需要尊重。将优秀的文化基因传承下去,既是人类的责任也是共筑"精神家园"的文化主体意识的展现。

  • 传统与现代之间 ——云南大理周城村白族扎染现状的艺术人类学考察 2020-06-01

    周城村白族扎染技艺在社会变迁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生存状态是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续博弈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真实写照,也是民族地区的乡村建设在传统与现代间、地方与全球间寻找发展出路与提升空间的一种映射。地方民族文化在与世界的接驳中不断地进行自身调试,适应了新时代审美需求及市场需求的白族传统扎染技艺回滤到了乡村的社会结构秩序中,行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也在以新的方式反哺着生长于其中的民间艺术。该案例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对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可在对地域文化遗产群资源的整体利用和联动中淡化其单一的地方属性,以一种民族象征符号的形式在文化的全球性中寻求其民族性的新定义与新意义,从而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语境中发挥其艺术的能动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