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冀东音乐戏曲非遗传承范式 2020-06-01
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在此追求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管是研究还是实践都形成了非常多的经验,这些经验经过综合整理即可形成非遗传承的基本范式。文章采取综合分析的方法总结了一套冀东音乐戏曲非遗传承的范本,明确了基本方法和原则,仅供参考。
-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动画传播的美学意涵 2020-06-01
本文从人们审美需要的本能和当代传播的美学出发,结合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动画结合的"和合之美"、蒙古族非遗动画传播的"综合美"及"生命美"的具体论述,详尽阐释了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动画传播的美学意涵。
-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2020-06-01
基于点格局分析、核密度分析、热点聚类等方法,以中国4批次3 140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分布模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1)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呈聚集分布态势,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2)从类别来看,表演艺术类聚集于京津冀与冀鲁豫、长三角、粤闽沿海、湘鄂贵地区;传统手工艺类聚集在长三角、陕晋交界、京津冀地区;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类聚集在长三角及黄河下游地区;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类主要分布于京津冀地区;社会实践、仪式与节庆类多分布于东南沿海。(3)从批次来看,前两期非遗项目较多;后期更重视经济不发达地区非遗项目的开发。(4)非遗项目的两个分布高核区分别位于京津冀和长三角。(5)非遗分布趋向于地势比较平坦、气候温暖宜人、水资源丰富、阔叶林为主的平原和低山地区,以及历史文化悠久、民族聚居、经济较发达区域。
-
“一带一路”视域下沧州音乐类非遗跨文化传播的策略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薪火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沧州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重要一环,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然而,在全球化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些文化遗产受到文化单一化,旅游业、工业化等社会问题和自身发展局限性的影响,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因此,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播非遗文化是非常紧迫和重要的研究课题。"一带一路"建设倡导的"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理念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保护非遗的举措异曲同工,它为沿线非遗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新机遇,为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搭建了新平台。跨文化传播保护和延续了沧州音乐类非遗文化的生命,为实现沧州音乐类非遗文化变为沧州文化资源甚至是沧州文化资本的转型,对促进社会人文交流,实现文化相通,对各地乃至全国文化传播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
“非遗”保护语境下反思现当代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得与失 2020-06-01
现代化与戏曲化、戏曲危机与戏曲振兴是戏曲界多年来不断谈论的话题。围绕这些话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争论,即戏曲的本体性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如果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背景和话语语境,我们大概可以找到其根源不过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变革图新的强烈诉求所导致的深度的文化不自信。所谓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在现当代的得与失是多方面而言的,既包括思潮论争也包括文化政策的起伏,在"非遗"的语境下探讨这些话题,或许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一直以来在戏曲理论中存在的一些有争议或令人困惑的问题。
-
川西藏区人口流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意义* 2020-06-01
多数研究者认为,人口流动给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带来了不利影响。以人口流动对巴塘弦子、红原马术文化等非遗保护与传承影响的调查与研究为个案,并结合川西藏区其他人口流动促进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案例,可实证分析人口流动对民族地区非遗保护与传承产生的积极意义。研究者应客观认识人口流动对非遗保护的影响与作用。激发非遗传承实践主体形成文化自觉意识,是做好人口流动背景下民族地区非遗保护与发展的关键。对于最具流动性的青年群体,可将其培养成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中的"生力军"。积极运用政策杠杆、旅游开发并结合现代科技,是新时代背景下推动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有力举措。
-
鄂伦春非遗项目及传承研究 2020-06-01
鄂伦春族是典型的森林民族,在漫长的狩猎、迁徙、发展和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深厚而独特,几乎涵盖了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深入,鄂伦春非遗保护得到高度重视,摩苏昆、古伦木沓节、桦皮船制作技艺等均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但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逐渐缺失。建立科学、有效的保护和开发体系刻不容缓,如何有效保护传承和开发则是更为迫切的问题。
-
新媒体时代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传播策略探究 2020-06-01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衍生出了新媒体产业,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以新媒体时代为背景,以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新媒体在对于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传播中的价值,分析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传播现状,归纳出需转变主流思路、,拓展传播渠道,、融入现代技术,激发活力才能更有效地传播。为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传承人及相关保护部门提供可实行施的方案,同时也为类似非遗传统手工艺的传播提供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