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634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6349)

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从“非遗类型”到“研究视角”:对“文化空间”理论的梳理与再认识* 2020-06-01

    “文化空间”是目前国内学界频繁使用、着力探讨的术语,但至今没有一个共识的定义,特别在范围界定和未来研究走向上存在较大的争议。文章从“非遗类型”和“研究视角”两条线索梳理国内对于文化空间的研究,指出“文化空间”已呈现多学科、多视角的交叉融合,不应该局限于人类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应把文化空间视为一种研究视角,让它进入更多的研究领域和更大的知识系统,开拓出更多的无限可能。

  • 川北皮影戏传承与创新需求的人力资源研究 2020-06-01

    依托地域历史文化,重点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建立完善独有阆中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是阆中市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川北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瑰宝之一,融合了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入选了国家级和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阆中市非遗文化名片,要抓住机遇,建立完善皮影戏传承发展的人力资源体系,推动阆中市非遗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文旅融合视角下南京绒花的传承和发展研究 2020-06-01

    南京绒花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历程,谐音"荣华",带有美好的寓意。南京绒花于2007年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该项非遗在保护与传承出现了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传承人较少和公众关注度较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文旅融合下南京绒花传承与发展的四项策略,其中包括非遗与旅游融合策略,打造文化品牌策略,新媒体传播与营销策略,扩大消费群体和传承人才策略。

  • 浅论非遗视域下中原曲艺文化的创新性传承 2020-06-01

    “非遗有范儿”是华夏非遗馆(中原馆)与河南范军艺术工作室共同打造的非遗活态传承保护演艺项目,旨在依托华夏非遗馆(中原馆)文化氛围浓厚的场馆优势,借助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河南曲艺领军人、非遗有范儿公益传扬人范军的影响力,深耕传统文化,以更加时尚新颖丰富的形式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以曲艺为主,又具有时尚感的文化艺术品牌。

  • 文化创意导向下皖北美术类“非遗”传承研究 2020-06-01

    文化创意产业的飞速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新的机遇。作为文化的传统基因,需要不断地传承和保护,"非遗"类文化创意产业正成为各地文化创新发展的潮流。立足于皖北美术类"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非遗"类文创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针对性提出新的发展思路,以期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发展。

  • 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价值提升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中华文明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他们既是非遗传承的主体,又是非遗保护的重点。对目前已经公布的5批国家级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呈现出数量少、年龄结构偏大、男女比例失衡、地区分布不均、项目覆盖不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历史、体育、经济、教育、社交5个角度对传承人的更高价值进行剖析,对传承人价值提升的实现途径,提出完善传承人认定制度、落实传承人经济保障、建立传承人多层级保护体系、借助场馆资源、把握节日及运动会契机、利用新媒体新科技等可操作性建议。

  • 我国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以昌黎皮影戏为例 2020-06-01

    随着现代化的迅速发展,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较大冲击。昌黎皮影戏作为具有鲜明艺术特色和重要文化价值的传统表演艺术,在现代化语境中逐渐失去了年轻的观众群,演出市场极度萎缩,技艺传承后继乏人。但是,新技术手段的出现与文化传播的新环境也带来了发展机遇。紧跟时代潮流,结合文化传播的力量进行创新探索,才能保持昌黎皮影戏等表演类传统艺术的持久生命力。探讨昌黎皮影戏在当代的发展困境与机遇,能够为我国表演类非遗保护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 从“锦绣中华”看非遗传承的现实方法 2020-06-01

    锦绣中华——中国非遗服饰秀是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自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起,推出的"非遗+时尚"服装服饰展演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两届。展演选取非遗在现代服饰中的设计和应用,将传统的非遗之美,结合当下的时尚设计,由模特身着华服在秀场上演绎。至今,苏绣、潮绣、二十四节气、苗绣、蜡染、挑花、扎染、竹编、蜀绣、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京绣、夏布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通过"锦绣中华"的舞台,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