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349 条数据
-
高校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策略 2020-06-01
校园作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场所,对"体育非遗"传承存在着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影响。在高校教育活动中融入"体育非遗",应尊重其特性和价值。高校应利用在人才培养、文化资源、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优势,遵循创新性、原真性、整体性的原则,通过制定专项政策、"体育非遗"与课程改革相对接、储备人才、"体育非遗"走进校园文化活动等,实现"体育非遗"在高校中的保护与传承。
-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困境及数字化对策 2020-06-01
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其资源种类、数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但随着时代变迁,社会格局的变化,非遗传承现况不容乐观。通过从江西非遗生存困境着手,提出与探讨适合江西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的数字化策略,寻找数字技术应用下的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创产业开发的有效手段。
-
关于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力的探究 2020-06-01
传承主体、传承空间、传承内容、传承方式、传承物,这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构成要素,同时也是非遗"文化力"产生的主要结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力的基础是传承主体,对非遗存续力的保护主要是指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要素在工艺链中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发展,避免非遗要素因单独发展而产生偏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其存续力持续和发展的关键在于整体性保护,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活中的充分运用和使用则是其存续力的源泉
-
广西“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实践路径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和有效载体。以广西"非遗"为例,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堂,阐明二者结合的可行性及实践路径,对于推进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传承、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
何以“原生态”? ——对全球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反思 2020-06-01
对应于中文语境"原生态"一词的"本真性"(authenticity)早在2011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决议规定禁用或慎用。而在中国音乐界,"原生态"仍被作为代表着非遗保护方向的标准词汇广泛使用。"原生态民歌"从"民歌"到"唱法"在一定意义上经历了一个被建构的过程,更经历了语境化、去语境化与再语境化的过程。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立场的不同步,造成"原生态民歌"登上大众传媒后,歌手与学者在诉求上亦存在根本差异。我们有必要对"原生态"现象及其透射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多样性问题进行深度反思。
-
论新时代区域性艺术类“非遗”应用传承的发展策略* 2020-06-01
应用性保护解决了“非遗”当下存在的合理性,激活其外在商品层面的市场经济价值,通过其自身的市场价值的体现,使之能够有自我造血的能力。然而,从固化的保存到应用激活的过程中,由于经济市场的商业化,传承生态的断裂,协同共享和开放性意识不够,造成的文化艺术精神实质的迷失,社会性的共同应用的缺位。加之,文化自信的不足,造成了国际性的宣传力度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探究其问题产生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根源,探索新时代区域性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应用传承发展策略,无疑成为当下极其重要的问题。
-
非遗特色文化进校园的意义及发展路径探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现阶段却面临着受众者减少、技艺萎缩、后继乏人等一系列的问题,甚至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失。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已经逐步被提上日程,这就需要政府高度关注,相关的文化部门与非遗专家非遗传承人共同努力,既要承担高等院校的传承责任,也需要让更多的青少年学生能够了解非遗培养学生传承非遗的兴趣,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共同建立美好的精神家园,符合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途径研究 ——以滁州地区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智慧结晶,也是地域文化传承的具体生动展现。它记录着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载体。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坚定民族地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繁荣稳定有着重大意义。文章主要以安徽省滁州地区为例,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分析了传承保护的途径,包括建立非遗文化传承基地、非遗文化数据库、非遗文化"六进"等,以及新媒体技术在非遗文化保护中的创新应用。旨在对滁州地区非遗文化遗产传承途径提出有效策略,也是对滁州地区非遗文化保护工作未来发展的积极探索。